周王朝的周宣王南征北战之后,让整个周王朝重新掌握了霸主的地位。建立了中兴之后,周宣王就像是漂亮的孔雀,逢人便给他们展示自己漂亮的尾巴,走路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这个时候,他不知道骄傲已经害了他,他已经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不顾及诸多诸侯国的感受。尾巴翘的高了,自然也就会招来一系列的事情。
宣王中兴时代,很多的诸侯国都来进贡,带着珍奇异宝之类的来看看周宣王。到了周宣王十一年的时候,鲁国来进贡了,鲁国的国君鲁武公带着两个儿子公子括和公子戏一同来给周宣王问好。诸侯国国君的儿子一般都会被成为公子,后面加上氏,只有诸侯国的国君以及他们的后代或者是周天子赐姓的诸侯大臣才会有姓,例如说公子括姓姬,名字就叫姬括。这样的方式直到后来的汉朝期间才普及,普通的平民才可以用姓。鲁国来进贡,周宣王很开心,尤其是对于鲁武公的二儿子公子戏非常的喜欢,就想着要立公子戏为鲁国的太子,继承鲁国的国君之位。
这时候,旁边的大臣仲山甫看不下去了,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乎礼制的,不能够这样做。仲山甫是谁呢?说起来也是周宣王同宗的亲戚,是周国创始人古公亶父的后裔,因为在农业和工商业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能够带领百姓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就在周宣王刚上任的时候,被人举荐到周朝为官,并且出任卿士。仲山甫在周宣王时代可是帮了很大的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而且对于土地也进行了改革,放弃公有制,全面推行私有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大力发展工商业,这些举措也深受百姓的喜爱,也就对仲山甫的评价很高。《诗经》中专门有歌颂仲山甫的诗歌。仲山甫后来获封在樊地,也就以地名为姓,是樊姓的始祖。仲山甫对周宣王的做法感到不安,所以极力阻止,不可以废长立幼,这可是大忌。
到了周朝这个时代,一些诸侯国虽然对周天子俯首称臣,但是大家都是各自安好,对于各自的朝政互相都不干涉,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朝政不应该去干涉。对于仲山甫的建议和劝谏,周宣王不听,一定要让鲁国立公子戏为太子。鲁武公回去不久以后就去世了,鲁国的国君由公子戏来继承,也就是鲁懿公。可是公子括不甘心啊!本来自己这个太子眼看就要上任了,谁知道突然生变,于是郁郁而终,他的儿子伯御把这些都记在了心里,然后到了周宣王二十一年的时候,伯御和鲁人攻杀鲁懿公,鲁懿公就没有周厉王这么幸运了,没有逃脱出去。然后伯御上位,当上了鲁国的君主,也就是鲁废公。
十年之后,周宣王派军攻打鲁国,估计应该是鲁国叛乱了,只不过史书没有记载,要不然周宣王也不会主动攻打的。把鲁废公伯御杀死了,其实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周宣王挑起来的,这在鲁国也是大事儿了。把鲁国国君杀了,总得有新的吧!于是就问仲山甫,谁能胜任啊!仲山甫说,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比较爱戴老人,遵循礼制,可以继承鲁国国君之位,于是周宣王说,那就让他当这个国君吧!然后班师回朝。通过这件事情之后呢!周宣王虽然平定了鲁国,但是在诸侯国中的声望也下降了很多,身为天子,干涉别的诸侯国政事,本来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况且还要人家废长立幼,这不是专门找事儿嘛!于是周围这些诸侯国有的也就不来朝贡了,他们认为周宣王已经没有那么强大的号召力了。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上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就是连年征战,虽然讨伐了诸侯,但是也让国家变得更加贫穷,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可是周宣王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儿,不但干涉诸侯国的政事,在后来也持续的对周围的诸侯国继续用兵,不知道周宣王是不是特别喜欢打仗,在周宣王三十一年的时候,派兵攻打太原的西戎,这次以失败告终,过了五年的时间,继续派兵攻打条戎和奔戎,也就是今天山西的夏县这个地方,战争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然后又过了三年,周宣王三十九年的时候,派军攻打申戎,也就是西申国,在今天的陕西省米脂县,这一次终于获得了胜利。
征讨申戎让周宣王很是得意,他觉得应该乘胜追击,继续征讨,不是不听我话嘛!我要继续打你们,打到你们服气为止,于是尽起南国之师,攻打姜戎,结果大败而归,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史上称这次战争为“千亩之战”,周宣王也差点儿在这场战役中被俘虏,最后还是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奄父说起来是伯益的后代,赐姓赵,后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崛起。这个我们以后再说。史书上对于千亩之战的描写很少,怎么打的,为什么南国之师会全军覆没都没有写,可能周朝的人也对此事闭口不提,这是他们的辛酸史啊!
一连串的失败,让周王朝国力空虚,“宣王中兴”也成为了昙花一现,整个周王朝开始衰落,可是周宣王不甘心啊!连个周围小小的叛乱分子都搞不定,面子上挂不住,脸上无光。他还想卷土重来,南国之师已经没有了,那就再挑选一些精兵猛将来填补,于是就搞起了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