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记,今天课堂上的一幕。
“请获得5星的同学站起来。”问话一出,获得5星的几个同学很自豪地站起来。这是咱们的传统,每周五讲作文,首先表扬得5星者。凡得5星,必有亮点,然后请同学们点名听谁读他的5星文。这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今天,我们首先请朱同学读了她的《与“众”不同》,她的文章从梅花,溪水的与众不同谈起,说到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举世皆醉我独醒”,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走出另一条路……贯穿下来,颇有气势。没想到这小妮子有这么丰厚的储备。
第二篇是方同学的《不要盲目从众》,从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引出论点,干脆漂亮,然后举身边事例证明不必盲目从众。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证明力度不够,没有分层次来证明。
第三篇是班长的大作,班长的文章是每周大家都要点的热门作品。他的思想明显比同学们深刻,可他写的文章大家一听就懂,同时也是一听就会叫好的文章,叙述清晰,说理明白,所写的是大家的身边事或有所耳闻可不会利用的素材。比如:网上一则评论家对“鲁迅:晚安!”的点评,讽刺评论家故弄玄虚的伎俩和后面的跟风之“众”,到课堂上只会跟着老师讲的听与记录,分析从众现象造成不好的一面。再简单分析“众”的另一面,那就是“众志成城”之“众”。有理有据,层层论述,大家信服。
“老师,为什么我的作文没有星级?”林同学在座位上大声问。
咦?怎么回事?上周张同学的文章没有给他批星级,他在课堂上公开抗议了几次,后来是在读评好5星文后,请他自己评估,他说,他的文章可以得4星,5星还差点。这才了解此案。难道我又忘了批分?真是老年痴呆提前了?我暗暗自责。
“请拿上来,我看看。”
一看到题目《吴邪的反击》,我想起来了,看了一遍没有看明白,本子放在一边想找他问的,结果给忘了。整理的时候又归到了一起。
“对不起,我看了一遍没看懂,所以没有打分和点评。”我老实承认。
“那我读一遍?我是用心写的,真的是写“众”的。”林同学问,急切渴望。其他同学也渴望着听。他们很想知道,林同学到底写了什么,老师居然没看懂?
虽然,原本打算这后半节课要收尾23课,跟上组内教学进度,我们已经是最慢了。可是为什么要打击林同学的积极性呢?何况这样的教学资源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隔壁班,亲爱的713班,可没有这样的孩子,也没有这样天赐的教学资源啊!
得到允许,林同学上讲台读他的《吴邪的反击》,他一读题目,就有不少人在笑,在窃窃私语,“哦,盗墓笔记”。
哦,原来是我的孤陋寡闻。我没有读过《盗墓笔记》,所以看不懂。我站到教室最后面,把讲台留给林同学和孩子们。
"林大师(哈哈,他们真会称呼,据他们说是因为和林语堂同姓,故有此称,可爱的),说真的,我听到的是吴邪的内心纠结,要不要改变什么的,不是“众”。
“林大师,你是要写吴邪还是写“众”?我觉得你是80%写吴邪,20%写“众”。
“林大师,你是不是想通过吴邪的内心,来抵抗随波逐流的“众”,表现这个世界既定的“众”,是怎样影响着我们,而吴邪要反击这样的“众”?
“对,对,对。我把这段再读一遍,麻烦大家再听一遍。”林大师读着,大家听得特别仔细。
“实在太隐晦了,如果在开头、结尾明确提一下“众”,再在中间写出吴邪反击的到底是怎样的“众”,如何反击的。可能就清晰了。”赵同学提议到。
林大师心悦诚服回到他的座位。
“真好,我欣赏林大师对真理的渴望,欣赏你们这样争辩的氛围,这才是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为你们的精彩鼓掌。”全班掌声响起,不少人转头看向林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