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接触蒋勋老师的书,第一本入手的是《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以时间为轴线,从史前讲到埃及希腊,从文艺复兴讲到巴洛克,从古典主义讲到印象派,语言优美又通俗易懂,是西方艺术史之旅的不错选择。这个月接触了第二本《品味四讲》,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书,蒋老师是位美学大师,在美学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另外两本《孤独六讲》和《生活十讲》,就作为下个月的读书计划吧。
所有的生活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忙碌状态无法谈生活美学,你也无法觉察它的存在,因为它首先是一种心境,一种需要慢下来品读的东西。
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处不在的美,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有句话说“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只要细细品味,可以说都与幸福有关”,我也相信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只要细细品味,可以说都与美有关。
这本书从食、衣、住、行四个方面探讨了关于生活美学的问题。
食,有了品味,才有食之美。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重视食材品质,吃要细嚼慢咽,才能吃出美味,如今社会快节奏,快餐文化随之兴盛,很多人食而无味,吃饭就只是填饱肚子完成任务,当然我也不例外,只是如果在休息日,我们却可以选择慢享,我很佩服那些认真对待每一顿饭花样繁多并且吃得精致的人,从选材到烹饪,从色相到味道,从养生到搭配,从桌椅到碗碟,无不精心安排,想想就觉得美味至极,如此要求的人,厨艺一般也是一流的,我们做不到每餐,也可以每天一餐,每周一餐,甚至每月一餐,试着慢下来,吃得营养精致一些。
懂得如何搭配才是最好的美学,简单的有荤有素,有菜有肉有汤,若再考虑养生,色相,碗碟的配搭,面对不同人味觉上的照顾,这就有太多学问了,我们可以吃得简单,也可以吃得很有深度。再好吃的东西都应该有调配性,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变成可怕的记忆,要有度,吃饭也不能吃太饱,撑着就不美了,七分饱,健康又令人回味。
搭配,人生也一样,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愁,丰富的人生,多样的经历,才是完善和圆满的。
美食时常伴随着美好的情感记忆,妈妈做的菜,外婆做的菜,那条巷子里的那家店做的菜,有时不仅是口感美好的记忆,或者还有视觉记忆、嗅觉记忆,甚至还有某种心灵的感动。
讲究的料理到最后真会成为一种文化,非常值得珍惜和传承。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深深领会到每一道美味都经历了精巧细腻的制作过程,令我印象深刻还有那些不太起眼的我们称之为调料酱料的东西,那是经过岁月悠远的酿造,一种时间沉淀的美味。讲究,其食材很多时候一个纯手工的不会偷工减料的耐心制作过程,烹饪则是一个细细拿捏慢调慢煮的过程 ,就像老字号有它的坚持,味道就是不一样。
一道道又美味又好看的佳肴背后是一顿顿讲究的料理,我能想象那是怎样一个艺术场面,中国烹饪既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觉的美,从而使人们在饮食之中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其内涵也很丰富,讲究五味调和与养生食治。
小镇的文化其实常常与小吃结合在一起,也会变成人口往都市集中后继续回流的重要动机。这里不得不讲讲,作为潮汕人,这是多么深刻的体会,每次回家的主题,一个是妈妈做的菜,一个就是扫街扫美食,把经典的潮汕小吃,如肠粉、牛肉粿、蚝烙等尝个遍,解解馋,相当满足,现在的我们,走访古镇古村,穿街走巷,一大主题就是美食。
穿衣,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并不是大家认为美的就适合你,而是适合你的才美,我觉得一件称得上美的衣服首先要舒服,其次要与你的气质相融,增添自信而非别扭,一种驾驭得了的感觉。《弟子规》里提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短短十二个字道明了所有穿衣的学问,美的大原则就是整洁得体。一个人要有自己身体的个性去适应这些服装,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该了解自己的个性,服装最能反映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部过程。
衣服、鞋子,都是一个人身体的记忆,记忆是一种美感,全新的东西就少了记忆的深情,没有深厚的感情在其中。蒋老师的白衬衫从来都要自己认真地手洗,有感情在,穿得越久,感情越深,那是服装的体温。从小我穿着妈妈亲手做的衣服长大,妈妈是裁缝,从设计起板到裁缝都亲力亲为,总是特别骄傲地穿去学校,因为我的款式总是别人没有的,布料也比别人好看舒服,最重要的是妈妈做的,它带给我的不只是生理上的温暖,心灵上也是很精致的。
住,空间的美并非只存在单栋建筑,而在于建筑跟建筑之间构成的一种协调性。本书有一句话提到很多次就是外国人说“你们台湾真丑”,其实很多城市都不美观,缺少规划,没有协调性,建筑参差不齐,没有形成风格,目前我去过的城市,也就属厦门还有一点美的感觉,在于它建筑普遍用橙色封顶,有一种节奏感,有一种风格在。
协调性,是一种和谐美。作为一个沉淀了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民族,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很好保护古迹,古迹的保护不仅仅是保留它,不是古迹留下来了,却在其周围继续建楼修路,使古迹显得格格不入,一点美感都没有,保护的同时关怀其周遭环境,那样才算是真正的保护。
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这才叫作家。住的美学里,你首先必须对家有认同感,它才会开始美。现在租房子的你,是不是会有一种心态,觉得将就下就好了,反正又不是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你总有一种漂泊感,不确定感,于是心不静心不定,美无从谈起。至于我,住哪,首要任务就是通我的布置把它变成一个家,就算只住很短的时间,不到一年,半年或是三两个月,安居才能乐业,居住环境其实无形中影响着你的方方面面,我乐于让生活周遭的小东西都变成有感情在里面,当家里的一切物品注入了你的审美和情感,营造成一个舒适的空间,你真的会觉得回家真好。蒋老师说,居住环境的美,第一个是“愿意回家”。房子变成家,是里面有了人性的温暖。
大学的时候,我乐于改造宿舍,让它变成喜欢的样子,其他同学来串门,说你们宿舍有家的感觉,为什么你们宿舍能那么干净?这是因为我们把它当家呀,而不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这种观念很重要,反映你会不会爱它,会不会对它好,参加两年环保协会,举办了数次环保行动,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把地球当家了,发自内心地去爱她。
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这里上升到了教养,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愿不愿意将这个空间处理好,让自己跟别人都感觉到快乐,并且也影响到周边的人。我们自觉地轻拿轻放,在深夜里不开大声的音乐,不在楼梯间随地扔垃圾,垃圾放进垃圾桶里,容易变味的垃圾一定要绑紧,看似表面简单的不相打扰和谐美好,其实是修养背后的彼此着想。居住品质,绝对是人性空间的发现,我们应该为社会多营造一些美丽的人性空间,最后的目的,是为我们缔造一个美好的城市。
如此这般的环境,有爱的家,和睦的邻里,你会觉得有了一个稳定的力量,有了一个安心的力量。人来到这个世上,本来就是孤独漂泊的,需要一些能抓住的东西给予你立足的力量。
食衣住行,最后讲行,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快,交通更是,从步行到马车,到船,到汽车,到火车飞机,高效率的交通让人们节省了很多时间,但同时也慢慢失去对美学的发现,不同的速度都内含有不同的美的感受跟节奏,只是慢,你看到的内容和细节更多,更能体会到美的存在,快有快感,慢则有另一种幸福。
当可以快,但你可以选择慢的时候,这才是一个行的美学。快里的慢往往更有滋味,学会慢下来,停一下,可以飞机到达的地方,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会选择火车。
我喜欢散步,喜欢慢慢走慢慢发现的感觉,同一条路我可以走上千遍而不厌倦,因为有太多可以发现的了,四时风景不同,晴天与雨天不同,风大风小也不同,从认识各种花草到可以了解到整个自然界,从认识昆虫可以延伸到整个动物界,它对我的吸引力不只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意外的收获,也许是一段奇特的树枝,一颗好看的石头或是一片漂亮的落叶。带着一颗探索发现的好奇心面对这个世界,它必将回报你一个个惊喜。而你,需要保有自己永远可以缓慢散步的心情。
为什么要那么快?如果生与死之间是一条高速公路,我必定另辟蹊径,我要可以控制,想快则快,想慢就慢,还可以停下来,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美,是一个自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