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随手翻开王右丞集,看到了这首诗。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在终南山里,王维在那里呢,有一个别业,现在叫度假别墅吧。王维那时仕途不得志,不在京城里上班,隐在别业里喝酒赏花写诗。裴迪是王维的好基友,王维就请他基友一起到别墅里去玩儿吧,看看风景,休闲聊天儿,喝酒写诗,互相酬唱一番,两个老文青么!
诗写的很平易,表面并不难懂。但是实际里面有很多的编码和符号,有很深的意思在里面。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字拈出一个寒,寒山。用寒来形容山,那么整篇诗歌的气氛就被这个寒字笼罩,可谓一字千金啊。此句点出写诗当时的季节了,应该是刚刚开始入秋,故而林木末凋尚有苍翠之色,溪水半枯还余潺缓之声。夏天树木的绿色比较嫩,到秋天了,绿色转深,故而叫苍翠,可见王维观察的非常仔细,估计他在山里也是呆了很长时间了。像这种都是古诗常用的手法,用眼前风物点出写诗的时间和地点。
这句写的很有身份,从容不迫,但又很精炼到位,把夏末秋初的终南山的风景轻松就描绘了出来。
音节也很好听,秋水日潺缓,潺缓听起来很舒缓,就把前面诗题中那个闲居的闲字,用声音了表达出来。这里就是诗歌和散文的一大区别,诗歌是拿来念的,要能用声音节奏来来表达情感,这才妙。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柴门呢,并不一定是柴作的门,就是在别墅的门前吧。王维用这个柴呢,不光是为了雅致,还表示他已经不做官了,是个平民,正在家里闲居。倚杖柴门外,这又把诗人当时所处地点和身份点了出来。
暮蝉,日暮时之蝉,也兼指蝉入秋后命当不长,临死哀鸣。用了这个暮字呢,又点出了当天写诗的时间,是在日暮时分。
季节接近了凄凉的秋天,秋风乍起;时间又接近了更凄凉的日暮时分。秋天日暮,快死的蝉,老者倚杖,都象征着生命快到了尽头的凄凉。
古代的儒生,都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十分痛苦。
这两句呢,表面上是写了风景,很休闲、很从容、很淡薄,实际点出了诗的时间地点和诗人的身份。更为潜在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生命中的痛苦。这里的寒山秋风柴门暮蝉,不光光是风景,也是一些符号,用这些符号,象征性的点出了内在的精神和情感。这个也是古诗难读的地方,你要从这些符号和编码中读出内在的意思,这个需要长期的阅读经验。但好在这些符号编码,是古诗中常用的、通用的、公用的,古诗读多了,自然就能会通;而不像有些西方的象征派诗人,用的都是一些个人的编码和符号,那就很难理解了。
诗写到这里,实景写完了,诗人当时状况和窘境已经写完了,下面就要宕开去,要玩虚的了,要写诗人的解脱和心境的转化了。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渡头余落日,这句话呢你不要当成实景,当成实景,就浅了。原来渡头大有讲究的,是个典故,也是一个大大的符号。
当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鼓吹儒家学说,以实践自己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君用他。孔子一行在赴楚国途中,前面有一条河流挡路。天快傍晚,孔子师徒却找不到渡口,无法过河。正当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有两老头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于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这就叫问津。
两位隐士手也不停,反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子路说:“他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抬起头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话说完了,他又低下头锄地,再也不理子路了。
王维用这个典故来表明,既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圣人孔子来说,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是我一介常人了。所以呢还不如不要管那个修齐治平了,回头去学习那个隐士去隐居耕田为妙。
所以他马上接了一句墟里上孤烟。这句化用的是陶渊明的句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东晋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依依墟里烟在陶渊明写的是实际的景色,但是王维呢,把它拿来做了一个符号,就是隐居的符号。
古人呢,仕途顺利就要讲治国平天下;不顺呢,就要隐居、回归田园,走向道家的生活。到了唐朝,我们这些隐居的士人,又多了一样新玩意儿,佛教。隐居是道家的老做法,到了王维又开始学佛,所以他自号摩诘,摩诘就是维摩诘。佛经讲维摩诘虽然生活和常人一样,还很有钱,但是心向佛道,是一个大大的菩萨,早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法,成了一个解脱的觉者。
这两句,就讲了王维从痛苦中得到了解脱,走上道家隐居的路线,放弃了儒家那一套修齐治平的套路。
这两句从具体的实的写景,转向虚的内心的思想活动。当然你把这两句当成是写景,也非常苍凉阔大非常美。所以好诗他不会干巴巴的宣讲教条理论,好诗总是把抽象的思想寄托在具象之中。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个接舆是指裴迪。用接舆来比裴迪。接舆也是个隐士,佯狂避世,曾迎 孔子之车而歌。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这个五柳是诗人自比。陶渊明曾在门口种了五株柳树,自称五柳先生。
两个好基友在一起呢喝酒,非常高兴,唱起了歌。应该是裴也作了一首诗,诗在唐朝时都可以唱,他就唱了起来。
这两句看起来用的是接舆和陶渊明五柳的符号,其实是实写,写两人喝酒唱歌写诗,写的是诗人从隐居的生活中得到了生活的乐趣,得到了解脱。
所以很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看起来是实写,其实是虚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看起来都写的是古人是虚写,其实那是写实景。因为前面都没有写到裴迪呀,所以在最后他点出来,这样闲居赠裴秀才迪的题目才有了落实之处。
古人从小就受儒家的教育,那些修齐治平的思想已经深深的进入在了骨髓之中。但是儒家的幸福,必须依靠外界的环境,因为儒家总是靠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得到满足。但是呢,命运无常,天意难知,失落沮丧总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儒士只好找到了道家和佛家,道家和佛家讲的是个人在烦恼中的解脱,以求得心灵的平和和宁静。
这个就是所谓的儒道互补。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佛家道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解毒剂,有时并不是完全的灵验。一句狂歌五柳前,道出了其中的纠结。如果你真正得到了道家的逍遥、佛家的涅槃,还有必要狂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