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在韩红演唱的《绒花》旋律中,几乎所有的观众都静静地坐在影院座位上久久不愿离去。一直到银幕熄灭,全场灯亮,我旁边一位大叔才最后一次擦拭眼睛,戴上眼镜,在老伴的搀扶下缓缓离席。
年代戏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让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在那些场景之中的投影。这部《芳华》,恰恰是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一代人的影子。巨幅领袖像、绿军装红领章、西南边境战争、出国潮、海南做生意,都让他们赶上了,连那个年代里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阶级斗争、运动整人、下放改造都一样也没有落下。当然,还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浓得化不开的战友情。
只有冯小刚一类的导演无论从岁数还是阅历积累到这样一个程度,才可能拍出自己一直想表达的情怀。他用王朔的类型语言近似调侃一样拍出一系列贺岁喜剧,证明他对生活的犀利观察与揣摩笃定;他拍《一九四二》这样叫好不叫座的灾难大戏,又深怀着一颗挖掘黑暗历史的悲天悯人之心;他不仅执导还亲自出演的《老炮儿》,又显示出对于市井人物末路英雄的深深敬意。如今的《芳华》一经问世,将会在很长的时间里留给人们一个从文艺的角度去怀旧的想头,无论你是出生于哪个年代。
电影镜头从一开始就是和缓的,甚至有些琐碎,无非是大多数观众并不太了解的部队文工团里发生的那些男兵与女兵的事儿。你是何小萍,那就一定也经历过被人看不起,老受人欺负,也一定受到一个人的默默关心和爱护;你是林丁丁,就一定努力地追求过自己的生活幸福,哪怕在不经意间造成过对他人的伤害;你是萧穗子,就一定躲在角落里留心观察过身边所有故事的发生,然后在将来的某一天再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当然,如果你是刘峰,也一定时刻维护着自己的良好形象,尽最大努力地去关心和帮助别人,然后,任由命运的力量把自己带到情愿还是不情愿的路上。
或者,你谁都不是,只不过正好了经历了那样的年代和那些事,从少不更事的天真浪漫,到小鹿膨膨乱撞过的初恋,从身陷生死考验、艰险磨难,到囿于生活搏命养家又多少有些心存不甘。这些,恰好又证明了你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谁都可以而且必然是自己最美《芳华》的主角。
冯小刚在一众电影名称中独独选择了芳华一词,用他的解释就是芬芳的年华,非常契合对于青春的美好记忆。但我更愿意从更深的层度上来理解这个片名,芳华易逝,记忆可追。
世间所有现实中的美丽都容易逝去,好在我们还都是有着记忆功能的高级生物。美景、美人,美好的一段感情,动人的一段故事,如果确实留不住、长不了,那也不用感伤,何妨将所有刻写进经历者的头脑中,变成口口相传永不消逝的美好记忆。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写作与拍摄的那一份才具罢了。
如果有时间,我倒是愿意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