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清美的一场讲座里,主持人请国际摄影师陈漫谈谈自己的跨界经历感想,漫姐倒很爽朗,坦言自己算不上一个跨界者,一直都在艺术的领域内,这么多年来都专注在摄影上。她说这个世界不缺少跨界人,不缺斜杠青年,但很缺能执着地把一件事做好做精的人。
漫姐这句随意的调侃倒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件很残酷的事实,现在这个社会上能专注做好一个领域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做斜杠青年了。不过我想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不以为然吧,毕竟的确现在追捧复合型人才,社会舆论和网络捧红了很多跨界人,歌手可以去当演员,建筑师能有服装品牌,技术猿去创业做产品,网红都还卖衣服呢。这已经不仅仅是多一份技能多一份职业的事了,还吸引了更多网友粉丝热情的目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赚了更多钱。
所以难怪我们都想被贴上更多耀眼、光鲜的标签,看见跨界人士的成功后蠢蠢欲动,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抛下自己还没有玩弄明白的本职,发展起了业余爱好,以为就此可以成为知名的斜杠青年。我小时候很喜欢续写书里面主人公的故事,编了很多稚嫩的小说梦想长大以后当一名作家,那个时候大人们都说作家出路很难的,所以我逐渐放弃了那个所谓不切实际的梦想,转变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直到自媒体元年的出现,我突然觉得或许我可以重拾笔在网上写作,以为凭借着自己一腔热血和小时候的功底就可以成为新生代网络作家呢,但是用空闲时间断断续续写了半年多也没有一篇能够转遍朋友圈的文章。相比,圈内认识一个小姑娘从还没毕业就一直专职写作,每天从起床就开始专注于今天做什么推送内容,毕业后决定做了专职撰稿人,她关注了十几个自媒体大号,记录了厚厚一本写做笔记,现在已经小有名气地可以称自己是个真切的写作者了。于是每次别人问我特长是什么的时候,我既不敢说自己的本职足够专业,更不敢说自己写作一流,以为自己的一点小特长就可以随随便便地和别人倾覆了全部心血的专能抗衡,真的是自不量力。
斜杠青年热潮的背后就是大家都跑去发展自己的第二职业了,自己的专职反而像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最后呢,狗熊掰棒子哪一个也没做好。前不久听朋友聊起了日本的一位“拉面职人”,从27岁倒80岁,60多年如一日在拉面店里煮拉面,从最开始做普通的拉面到后来研制出自己特有的沾面和高汤,每天都有客人不远万里来排长队就为这一碗地道的拉面。这位老先生就把做面条这样最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专注地做了三十年,他们奉他为拉面之神,所有吃过的顾客都说它和其他拉面不一样,是最好吃的拉面。虽然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却做到了谁也无法企及的境界,这种专业程度远比自称斜杠青年的才华更让人敬佩。
其实陈漫本身就是最好的解释,能够享有国际摄影师之称的中国摄影师可谓屈指可数,更不用说是被国外各大奢侈品牌邀请拍摄的中国摄影师,而陈漫就是其中之一。她说无论外界怎么重新定义自己的头衔,她表示自己一直都专注在艺术和摄影的领域内,从小时侯一直练习画画到大学学习摄影专业直至今天,她都在艺术的领域内从事着摄影行业。所以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独具特色和风格的照片都来源于她这多年的积累,如果不是她这些年都在从事着日复一日的摄影工作,专注于拍好一张照片,很难说她还会不会是今天的陈漫。
人啊总是急功近利的生物,想要在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和发展,结果呢哪样也没做好。在我们都想成为斜杠青年的时候常常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哪一个成功的跨界人士不是已经在原领域赫赫有名了呢?就像是这个世界上多才多艺的人多了,但是能把一件事做到完美的人却只有那么一两个,论做手机毋庸置疑的老大是苹果,论电商平台用户量最大的还是马云爸爸的某宝。
在那场讲座的最后,主持人问陈漫怎么看待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瞎弄,漫姐洒脱地回答说,瞎弄挺好的,瞎弄着瞎弄着就弄出名堂了。在场下一片年轻人的掌声雷动中,她话锋一转说,在瞎弄之前,要先遵规蹈矩好好弄,就像每一个画家在建立自己风格前都是从最基础的画鸡蛋开始的。换言之吧,一件事还没做好,就想延伸自己的工作领域,就未免天真了。
有时候我们被功名利禄,社会热潮蒙蔽了内心,其实就算我们身上只有一个亮点,但如果它足够闪烁,照样是颗明亮的星星。
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或许会有些乏味,有些孤独,名誉和掌声或许会来的晚一点少一点,但它终究会得到别人尊重和认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