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作家。原名:励婕
出生年月:1974.7.11
星座:巨蟹座。
祖籍:浙江宁波象山人
曾从事职业:金融、广告、编辑
目前职业:网络编辑,自由专栏撰稿和写作者
喜欢:爱尔兰音乐,长途旅行,鸢尾,电影,散步
2007年10月1日,安妮宝贝在北京生下一个女儿。
是1999年开始读安妮宝贝的作品,在《榕树下》,一个相当文学和文艺的网站,那时候刚刚接触网络。与她的文字一见倾心,一路走来,已过十几年。
记得初初与别人提起这个名字,被当时一位传媒界大哥嗤鼻,因为那个时候有个叫“上海宝贝”的以身体写作为噱头而名声大噪。
但是,安妮是不一样的,这个来自南方小城的巨蟹座女子,以她的敏感、自省、清洌、疏离,轻意俘获具有相同气质和经历的人。
从《七月与安生》《彼岸花》《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等描述城市游离者边缘生活的颓废与冷冽,到《蔷薇岛屿》《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的自省、清淡和内心观照。安妮宝贝的作品在我的生活中,成为很多个不眠夜晚的陪伴。
特别是《春宴》,彼时正值一场内心纠结和挣扎的情事,读书过程中几度有感落泪,书读完了,心事也霍然了很多。
最近的这部《眠空》,书收到后在数夜内一气读完,并手录笔记无数,是近期做的最为尽心的一件事。这本书没有故事,是一段一段看似无序又有联接的随笔,类似于“说说”或“微博”。其间有无数语句让人扼腕叹息,深以为然。
关于亲情
安妮最初的作品中,主人公无一不热烈而清冷,她们极其渴望感情,又极度敏感和残酷。现在看来,是有着一定心理原因的,因为童年生活的不被认同和不被关爱。她说:
“孩子需要小心对待,需要亲吻、拥抱、关注、鼓励。需要确认的爱与安全。被剥夺这些,心里不免暗藏坑洞。如此,也许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因为内心的敏感和情感被压抑,能量剧烈冲撞,需要释放。但这些冲撞可能带来牺牲。如果不经历有效的调整,心会与碎裂结盟,并最终被自己毁灭。”
“这样的人,需要更为顽强和长久的自我认知的过程。需要一生的自我帮助和教育来让自己恢复和愈合。”
结束和明了一段灰暗的内心历程,通过孕育或许是最好的途径,新的生命让我们学会关爱别人,学会原谅和包容。她对女儿说:
“她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寻找我,叫唤,妈妈,妈妈,四处寻找。这样的时刻有一天会完尽。她会长大,出去,不再需要寻找我。每次听到这纯真的声音,内心便有一种伤感。我自获得她之后,便做好某天送她出门的准备。愿意她在物理和内心的疆域能够走的越远越好。”(亦是我心声!)
“愿你以本真的样子存在于世,感觉到快活。有来自于这个世间和自处的容纳之地。自益和有益于他人。”
安妮宝贝作品中母亲的角色,总是优雅清丽,沉默自持。她们也会为情感而不顾一切,在小小孩童的眼中,是隔过约会的母亲望向窗外飞过的一排白鸟的未知和寂寞。
“但现今,我学习纵容她,接受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父亲的去世成为安妮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自此后她的笔触更清醒,探究生命的无常和虚无。父亲于女儿来说,更多时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依托,尽管他沉默隐忍不善表达。
“他在快速移动的人群中伫立,对我挥手,脸上有克制的哀伤,站在那里久久不去。在这个苍茫的人世,还会有谁一直等着我,又会有谁这样忍着难过,甘心让我远远走掉。我带着行囊在这视线中默默转过身,不曾想过某一天有诀别。”(十六年前,第一次远行,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感受。)
关于情感
男女之情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安妮的作品中感情也是一条主线,在她的文字里,男主角大多叫“林”,是干净沉静的男子,穿棉衬衣,有着清洁的香气;而女子多身着白棉布裙或宽大的男士衬衫,赤脚穿球鞋,她们面目清冷,内心灼热而破碎。经年以后,安妮对于感情的描述,更多的是哲人般的领悟。
“情感是一种残酷而理性的训练。通过检验,克服天性中的虚弱、沉溺和执着。欲望使我们得到机会打开对方内心的黑暗,区别只在于谁先识破这困守之境。”
“一些人爱你,但他们所爱的,也许是由你而生发出来的幻象。他们所爱的,仍是自己的心。你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是他们隔岸相望的烟火。”
“失恋,失爱,失婚,其实都是琐碎的事,微小的事。无法负担的是认为将会独活的惶然。为情所伤的人,也可以选择强颜欢笑的煎熬下去。终究会有新人出现,也许没有。终究会有新的生活出现,也许没有。但如果失去信念,在这样的困境里不再相信自己,得不到意志的凭靠,只能堕落于这消失的记忆的回声。”
“把手中的匕首给他,把伤疤暴露给他。这个接下你的匕首,看了你伤疤的人,是可以爱的。”(看至此泪流满面!)
作为女性,能参透情爱一事是伟大的,所谓无欲则钢。而个体特质决定,大多女人在感情上永远是最后一个退出的。 象这样的通透清醒,又有几人能为?
“感情在男女生命中的地位不同,这由生理性和社会性决定。在电影中可见,对现实呈理性态度的男子,不断的退缩、背叛、妥协、放弃,如同幼童般肆无忌惮无担当之意。对感情飞蛾扑火的女子,原本可以独自存活,却对熄灭的烟火大会充满留恋。拖拖扯扯,直到万念俱灰。”
“最终不过说明,男女属性不同,无法在灵魂层面共存。肉身的痴缠又能维持到几时,这具躯壳终会有衰老病弱和命尽的一天。” “人与人,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境况,走自己的道路。寻求各自的自我解决。即便在爱恋中,我们也是如此形单影只。”
关于人际
很欣赏安妮的为人之道,她清冷自持,离群索居,住在城郊有花园的房子,闭门写作,出门散步。和几位相知的人保持长久的联系,电邮、写信、寄明信片。偶尔相约咖啡馆、剧场,交换彼此的爱物和思想。
“关系第一原则,应是允许他人以独立和自愿的方式存在。期望是自以为是的权力。”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无法影响和改变任何人。正确的关系只能来自一个对等的对方。”
“在某种程度上说,人所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是错误。无需后悔。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有他当下的意义。它联结着过去的回声和未来的光亮。未必即刻显示出深意。”
没有任何信息证实安妮信宗教,但她看宗教书籍,拜访寺庙,参禅自修,在她后期的作品中,越来越多的提及宗教义理和感悟。生命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一个向内寻的人最终会抵达宗教的核心。
关于自省
有一类人天生具备自省的潜质,经过的事,处过的人,都会被细细的分析和过滤。从中找出自我成长和领悟的道理。这样的人,一类成了艺术家,另外一类,尽管无所成就,但会活的自得其乐。
“人若能怀旧,是一种根基。一颗老心所象征的,不仅是湮没的时间,还有可贵的品质:端庄,静美,趋近自然和手工,专注,有敬畏。负载心意优雅的礼物,充盈他人的心。”
“感情虚无,世事无常,谁又能是拯救。除了相信自己,爱自己,充盈自己,完整自己,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以实现人对感情模式的纠正。”
“世间欢歌急锣,何以找到一处能够安顿身心。造出空中楼阁,分明不过是一个人的花好月圆。虚妄的游戏,诚恳的任务。仅存的一线自由。”
安妮很多作品都与旅途有关,她认为很多的地方和场景是生命中本存的,不管到达过与否。她也是一个喜欢独自在路上的人,很多的作品,比如《清醒纪》和《莲花》大多记录旅途中事,这样的生活也是我一直的向往。
那些至美的时刻
喜欢这样的意境和感触,一个人,或,两个人。总有些场景,成为生命中最明亮的那抹色彩。
“来日相见,只想先牵着你的手温存地哭一场。无需说起这半生已然过去的哪怕最微小的一丝丝煎熬。那曾使我们的心刚硬和受苦的,也必然会在某时,使我们的心再度温润澄澈如同春水。”
安妮宝贝于我来说,与其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莫如说是一个惺惺知己。我们处于同样的时代,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最重要的,性格中有着太多相通的东西,以及对生活、情感、存在的敏感和自省。某种意义上,她是我生活的践行者和总结者。
她的作品或许没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但于生活和灵魂来说,也算是一个印证和出口。生命是一场修行,我们必然走着各自的路,尽管一生或许都无缘相见,有着这样相通的灵魂,足矣!
“文字具备即刻的意义,记下的观点或细节,过后回望,已显得不再重要或与己无关。但从记录中回溯,可看到自我构建和行进的一个过程。一旦进入被阅读的世界,自此流向它自己的道路。彼此也就相忘。”
“我们最终所得到的训练无非是,面对无所知、无常、虚妄,时时抚平心绪,保持警惕,平静、坚强、有方向的生活下去。并且静观这个世间所有破落的碎片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