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亲子沟通密码》第二章,反挫,化危为机的积极沟通。孩子小的时候遇到的挫折,是好事,从小的挫折开始,教孩子积极的面对挫折,想挫折中的机会,也许这个挫折就是一次提升的开始。每个人的成长背后,都是一路的打怪升级,教孩子从遇到的事情中,找积极的一面,找积极的一面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和帮助,让孩子聊自己的感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打怪升级,这条路走起来会更顺畅。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一直找问题找原因,找原因会找到很多错误,而看到目标,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做可以一步步达成目标,这样会找到很多达成目标的路径。
面对人生的挫折、困难、冲突、矛盾,正是让孩子思考“我是谁”“世界是怎样的”“我与他人是怎样的关系”这一系列人生命题的重要契机。正是有了这些机会,我们才可以引导孩子去洞察、去理解、去正向思考和积极应对,去发展更有力的心智模式、更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体系。
早点遇见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天生的导师,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就是对各种未知境遇最好的诠释。尤其是在面对错误、问题,乃至挫折时,我们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都有着决定其人格的深远影响,他将模仿我们,落下他人生故事中最重要的起笔。
挫折并不可怕,害怕挫折才可怕。拥抱挫折,它会使你更强大。
把挫折作为一次旅行,对自己说:“啊哈,太棒了,我们接下来可以玩些什么?可以收获些什么?”
如果感到悲伤和难过,就用“啊哈”的欢呼声来提醒自己,去看到那些美丽、幸福的花朵,把当下的每一刻都变得快乐有趣。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拥有“啊哈”的好运气。我们无法改变经历,我们可以定义经历带来的意义。我们定义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我们的手心里,谁也无法将它拿去。
生命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哪哈”游戏。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羽翼渐丰的机会。唱着啊哈,变着思维,鼓着勇气,我们前行。
把挫折定义为困难、失败,它便是让人痛苦的、绝望的。把它定义为际遇、幸运,甚至是创造的机会,它便让人感到快乐、喜悦。即使是挫折,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让人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如果我们只看到挫折,我们就会灰心丧气,但是我们一旦在挫折中看见成长,我们就会从心底涌出满满的力量。
挫折只是机会的代名词,挫折和机会之间,只有一个啊哈的距离。
我们生活中那些点滴的问题、错误、困难,甚至失败,都只是暂时的挫折而已。抓住这些机会,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滋养我们的营养剂。
一旦建立了“挫折即机会”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和孩子就成立了同盟军,面对挫折,我们不再相互推诿,我们就有了好奇心和一致性。我们一起聚集在经历中拥有的部分、积极的部分,并合力前行。我们把聚光灯投向哪里,哪里就会更光明。
挫折的局限 啊哈,原来这正是成长的机会
我天生擅长文科没有数学思维 -- 这恰好可以让我的大脑更发达
这么用功,也才刚刚及格 -- 看来只要我努力,就会有回报
我太容易灰心了,我天生悲观 -- 我刚才有点泄气,让我来学习一下如何能够变得积极点
老师又批评我了,他对我不看好 -- 老师在关注我呢,她在想办法帮助我
他们都笑我个子矮,这是遗传啊 -- 拿破仑也就一米六,这证明成就和身高没关系
情境:当孩子三次把作业忘在家里,而不是交给老师的时候
加上一个惊喜词:啊哈!
机会:正好,我可以和孩子讨论怎样收拾书包,还有学会向老师表达道歉的方式
情境:当孩子抱怨作业多时
加上一个惊喜词:啊哈!
机会:正好,可以看一下自己的耐力在哪里,写多久能把作业写完,写多久会开始烦躁
切勿轻易放过那些看上去让我们很头疼的话题,抓住它,开启它,让它成为给孩子带来成长和收获的幸运时机,因为它可能是形成一个观念、养成一种智慧、启发一种思维的机遇。
成长背后,哪个孩子不是一路摸爬滚打
担心失败,惧怕困难,这样的心态永远比缺乏知识和技能更可怕。因为在小心翼翼、避免失败、逃离困难的同时,我们的孩子会失去探索自己的机会和勇气。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和父母的指责联手,一起把我们的孩子打趴下。被打趴下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已经坠落到低处,伏在地面,低垂着眼睛,他们将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
一旦孩子被打倒在地,他就很难有勇气、有力气去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见识和格局,他只能蜷缩在角落里,亲近无望和灰暗,给自己捏造一个个比事实更庞大的困难和障碍。这种盲目的悲观心理,恰恰来源于父母的沟通模式带给孩子的混乱和恐惧。
面对失败,家长的不同选择,就可能让孩子得出不同的结论:
家长的选择:积极意义(失败是可以的,未来是充满期待的),孩子的决定,感受:惊喜、兴奋,想法:对自己的觉察:有能力、能掌控,对他人的认知:友善、协助,对世界的看法:明亮、充满希望,对事件的态度:好奇、探索,行动:面对挑战,人生观:积极意义
家长的选择:消极暗示(失败是可怕的,未来是让人忧心的),孩子的决定,感受:恐惧、紧张,想法:对自己的觉察:无能、无助,对他人的看法:无理、冷酷,对世界的认知:灰暗、悲惨,对事件的态度:拒绝、惶恐,行动:逃避、躲藏,人生观:消极挫败
经历只是经历,无论它是以失败、成功还是其他的形式呈现,关键在于我们把焦点放在哪里,我们选择如何看待这份经历。
消极挫败>积极意义=恐惧
积极意义>消极挫败=勇气
这个世界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我们的现状,而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
书写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方式,把遇到的困难一条一条写下来,如果我们让大脑找出这是件坏事的原因,大脑很快就会列出充分证据支持我们的想法。那如果我们让大脑找出这是件好事的原因呢?
将关注焦点转换为积极意义;找到通往成功的起点。
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一旦我们帮孩子找到了“探索”“好奇”这样的体验,无论接下来的尝试是否成功,这种体验本身都会成为一种兴奋剂,它能够激发孩子心里的期待和愿景。一旦孩子拥有了大目标、大计划,他就有了放手去干的勇气。
用箭头游戏,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探索机遇
第一步:请孩子写下或画出这件事情的经过,把遇到的困难一条一条写下来。
第二步:邀请孩子吃水果或少量糖果,放松一下,使他的心情保持愉悦轻快。
第三步:问孩子“这样的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好处呢?”
第四步:打一个箭头,接着问孩子“这些好处,让你有什么变化呢?”
第五步:打一个箭头,接着问孩子“你的这些变化,可以怎么帮助你呢?”
第六步:写完之后,问孩子“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放开手,别干预,让孩子浸润在思考里,找到失败中的良机。
最大的错觉就是失败即绝境。我们应该做的是,探索其中的积极意义,并把它转化为反败为胜的良机。
好的沟通达成目标,坏的沟通纠结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疯狂就是一遍又一遍做着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我们曾经抱怨孩子不再服从于我们的教导,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教导时常纠结于寻找错因,随之而来的指责埋怨会让孩子备受打击?
如果我们不把重心放在原因,而是关注目标,是否就能够激励孩子去主动解决问题?想想“心想事成”这个词,如果是时时心挂目标,这个目标是否就可能成为成功的预言呢?
一旦我们把关注的焦点转身目标,我们就会激发更多的灵感,有了选择的空间、行动的效率。
我们一旦开始关注问题,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父母尝试忽视问题,把重点放在目标上,以成果为导向,问自己和孩子:“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
我的目标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拥有能把生活过好的能力。
案例:孩子和同学发生了打架。
妈妈:“孩子,你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呢?”
孩子:“他好讨厌,我不想白挨打!”
妈妈:“那你也不能打人啊?”
孩子:“我不想让他以为我好欺负。”
妈妈这时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是批评孩子还是引导孩子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妈妈:“孩子,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你今天的行为,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孩子:“我想要我们讨论的时候,没有人打扰。”
妈妈:“嗯,还有吗?”
孩子:“还有,我想要让同学知道这样不礼貌,我想要他道歉!”
妈妈:“那你想要同学道歉的目的是什么呢?”
孩子:“他道了歉,我才能够原谅他。”
妈妈:“那你原谅他,是为了什么呢”
孩子:“我原谅他了,我们才可以又可以成为朋友,一起玩,一起讨论问题啊。”
妈妈:“你喜欢和同学玩什么呢?”
孩子:“撕名牌呀,上次我们俩配合得可好啦……”孩子嘴角扬起笑意,津津有味地给妈妈让起他和同学的故事。
妈妈:“哦,原来,虽然你们打了架,但其实你心里想要的仍旧是和他成为好朋友,对吗?”
孩子:“嗯”有点不好意思,好像自己的小心思小秘密被发现了。
妈妈:“孩子,那你猜一下,同学现在在想什么。”
孩子:“他呀,可能有些生气,也可能在等我道歉。”
妈妈:“真厉害,原来你也能看穿同学的心啊!但麻烦了,你们俩都想重新成为好朋友,但是都在等待对方道歉,怎么办呢?”妈妈两手一摊,一筹莫展。
孩子:“啊呀,妈你别管了,就算不道歉,我办法也多得很,给他带来《校园笑话》,下课的时候去搭个腔,踢球的时候和他一个队……”孩子的眼睛忽闪忽闪,很小火柴一样,一下一下点燃着灵感的火花,新奇好玩的点子层出不穷,刚才对同学的抱怨也一扫而空。
这里的妈妈使用目标导向法,剥洋葱一般,让孩子跟随问题,一次又一次思考,去校准他心中真正想要的目的。孩子最后找到的目的,并不是一拍脑门时想到的“打回来”,而是心底真正的愿望“做朋友”。
可见,目的一改变,行动自然变。
让孩子看到成果,每一次成果的增加,也会有坚毅力增加。
让孩子看到过程,体会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心态和感受的变化,一次次突破极限的体验,可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让孩子看到挫折,看到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暂时的后退。如同起跳飞跃先得倒退几步一样,暂时的倒退很正常,那是为了即将到来的起飞养精蓄锐。
我们在和孩子的互相中应用成果导向、目标意识,不急于指导教授,而是让孩子挖掘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唤醒他内在的灵性和抗挫力。
三个旗帜,指引孩子向目标前行
旗帜一:标志提醒。在家里醒目的地方,放上小红旗,提醒我们,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旗帜二:愿景想象。每天晚上临睡前,先和孩子用一分钟感恩今天需要感恩的事情,再和孩子用一分钟想象第二天最美好的愿景。有时是早起到教室迎来的老师的微笑,有时是做完教室清洁后看到的干净整洁,有时是做游戏后的胜利。第二天起床时,就元气满满。因为,美好的愿景就是我们期待达成的目标。
旗帜三:身份确定。人一旦被定位为某个角色,他好像自然就会有这个角色的风范,承担起这个角色的部分责任。如果我们指责孩子的缺点,孩子会越来越烦,缺点好像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给他在目标的地方安排一个席位,他每天就会朝着目标努力,和目标靠近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