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度,户外,打开一瓶农夫三拳,畅饮。
旁边一对母女模样,大概50/20。似乎是我的举动激发了妇人的渴求,妇人看了我一眼,回头对女子说:“刚才怎么没有给我装一瓶水,你自己买了饮料喝饱了才过来。”
女子无言。
我感觉气氛有点尴尬。
女子这时心里或许在想:“我忘记了。”妇人这时心里或许在想:“这女儿太没有心了。”
而我在想:“我是不是不应该在这里喝水?”
我步开点烟,耳测妇人对女子的埋怨渐深。
你们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状况:身边的人以为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但其实你根本没有去想。
我能想象到另一个场景:当你为身边的人做了以为ta所需的事情,然而ta却告诉你这不是ta想要的。
甚至有的人一直都在这种状况之下。
我以前有个朋友,自小家教森严,事事被父母管制,名曰对他好。从读书到工作,一切都是家人安排妥当。从前还有点反抗,但日子久了,也知道反抗没用,只能默默接受。当他成家立室后,突然有一天,坚决离婚,然后辞职,跟随一个小妹妹躲到不知那里过活去了,好久没有消息。
朋友的朋友告诉我他是委屈多年,如今30而立,爆发了。他的父母和前妻纷纷惊讶,不过,又貌似意料之中。正如我上面所说,他所承继的只不过是其父母和妻子的意志,尽管都是“为了他好”,但并不是他所想要。
这样的例子说不上比比皆是,倒也不少发生。在家庭里,在工作中,在爱情上。
独善其身又难免落得自私之名。而人,最自私的不过是挟人之自私掩盖自己的自私。
日本人交往讲求“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往往过得很累,但累的终究是自己,别人都省心。这是一种极端的态度,据说日本人之间甚少送礼,即使不得不送,也尽量挑选简单便宜的东西,为的是不让收礼之人有过多负担,造成下次回礼时的困扰。
中国人有一句“物轻情意重”。不过到了如今,物轻,情也轻。国人更看中礼物的价值而非情义,因为不怕麻烦他人,甚至想让他人欠自己一份人情,好下次有求之时对方能够难以推搪,甚至直接以礼求助。
话说远了,回到刚才的话题。
我想谈谈:随心。
心,则意。心意心意,先有心,再有意。就如上面的母女,女儿没想到母亲的口渴,即为无心,既然无心,解释或者补救,也难以挽回母亲所期待的原意。儿女要做的是坦然承认,对不起,我忘了给你买水,现在去再买一瓶。母亲要做的是,既然女儿无意,坦然接受她的无心之失。
我见过许多人际关系,什么都不做,一路相好,做得很多,反而无疾而终。
当彼此不能接受对方的无心之失,视为有意所为,久而久之,就会埋下误会与矛盾。化解矛盾的极端方法当然有:绝交、分手、断绝亲属关系。有时候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并非作了什么恶事,反而是“为了ta好”。
每个人内心对于期望都有一个阀值,尽量调低这个阀值,于己对人,都大有好处。趁着你有“心”,多替别人着想,因为不知道下次无“心”之时,又会伤害到谁?能一直接受你无心的人,大概只有亲人了。
我觉得,不求回报,才是最高的回报;不求有心,才是最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