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她继续说“而吃也是一样,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合上《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如释如负。一开始就认为靠朝圣来拯救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这件事,本身很荒唐。结局无外乎两种:赶上或赶不上见到病人的最后一面,对病人来说并不会有实质性改变。
哈罗德历经艰辛花了八十几天,想要完成的并不是让病人康复这么不靠谱的事,其实只是完成内心未完的心愿——欠病人的那份情让他良心不安。当人们只想付出的时候,却会不知不觉得到更多,朝圣这件事并没有拯救病人,恰恰拯救了他自己还有一路上因他的事受到感动的很多人。
哈罗德是个怂了一辈子的男人,谨小慎微,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一个即使退休了也没人给他办欢送会的透明人,总算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实际上,做自己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一)
哈罗德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天生自卑,渴望被认同,所以处处委曲求全,然而却成了妻子莫琳更多指责的导火索,他从不反驳,他几乎相信自己一辈子总在做错事,他有深深的负疚感,觉得对不起孩子,对不起妻子,唯独没有想过是否对不起自己。
哈罗德与莫琳是深爱着彼此的两个人,孩子的降临却让他们手忙脚乱,为儿子的问题,开始彼此指责,而且指责不断增加、反复提及,最终似乎变成了事实,甚至比事实更深刻地刻在两人的心上,成为无法消弭的创伤。有时候最亲近的人,却是伤害我们最深的人。他们彼此的指责也深深伤害到儿子,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刻,孩子正潜移默化地改变,变得神经质、变得消极,变得对生命的重负不堪承受,直到亲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生活的琐碎最是折磨人的神经,我们在忙乱中日复一日,以为那就生活本来的样子,我们疲惫地消耗着生活的激情,也在消耗亲人之间的感情,我们抱怨生活的不公,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天真,以为自己就该像幸运儿一样处处一帆风顺才是合理的,可是不经过挫折你怎么能体会幸福?
(二)
人天生需要孤独,就像活着需要空气一样。一个人恢复单纯,毫不掩饰地面对自己时,才会明白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而不是任何别人眼中的财富、地位或其他身外的一切。
和哈罗德独身在外经历了肉体和心灵的自我救赎一样,莫琳在家一遍遍地反省以前的种种令人心碎的往事,从来没有这样清晰地领悟到二十年来彼此之间的鸿沟是她一手挖掘的,她却理直气壮地把责任推给了哈罗德,自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一味看着哈罗德手足无措。她第一次开始深深自责,即使儿子的离世也没让她这样自责过,哈罗德和儿子是她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可是自己却让他们如此痛苦。
我们身在其中却茫然不知,其实做了很多违背内心的事,习惯于以名利为衡量标准,还自以为当时的选择千真万确。只是经历后,才忽然明白,自己深信不疑的选择只是自以为是。
(三)
我们总会害怕面对可怕的结局,可是却又不得不面对。只是因为我们一心希望生活永远如想像中那样美好。
即使知道儿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哈罗德和莫琳总是认为这是孩子成长必会经过的阶段,不需要过于担心,所以让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吧!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已经摔得太厉害,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办法站起来。
看到儿子吸毒,看到儿子失业,没有谁比他们看得更清楚,可是除了安慰他们没有其他更有力的帮助,他们以为安慰能解决他的一切问题。
他们错过了一次次直面问题的机会,错过了走进孩子的内心的机会,任由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等来了最爱的儿子冰冷的尸体的时候,为时已晚。哈罗德甚至连与遗体告别的勇气都没有。实际上很久以后,他才明白当生活露出它的残酷面目时,除了面对,我们谁也无处可逃。
(四)
一个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固定的小圈子里的时候,你感到很安全,可是你的思维会定势,困难来临时,你找不到走出心灵的低谷的路。
哈罗德在八十几天的漫长徒步中,偶遇了很多热心人,除了得到了他们的无私帮助以外,看到了很多人都各自经营着看似无奈的人生,不仅是他自己,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契机从痛苦中抽离出来。直到与他相遇,才让他们幡然醒悟,很多人因为哈罗德的这次徒步,得到了治愈,原来付出的感觉可以这样美好。
人生一定不会是一成不变,每一天都有可能有些事让你改变第二天的行走方向。你今天走在巅峰上,明天有可能就开始走向低谷。
哈罗德的朝圣之旅,在身体历经沧桑时,内心却在不断治愈,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