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钰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他的那个时代,文字下乡是艰难的。而在我看来,直到现在,全面普及文字下乡也同样是艰难的。如今回乡,还是会发现一个规律:乡下55岁以下的人基本识字,平均来看,年龄在18~40岁的识字最多。40~55岁相对识字较少,但对生活中基本常用字还是认得的。
但55岁以上年龄阶段人群识字数量明显减少,这几乎已经成为乡土社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说明几十年前的文字下乡运动完成度不太高,而现代社会又难以将文字下乡普及到乡土社会的每个角落。
广泛普及文字下乡很艰难:首先是年龄问题,因为时代需求的缘故,当代最不熟悉文字的多半是老年人,并且老年人的记忆力又普遍不太好,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薄弱,文字普及工作自然也就进行得比较艰难。
其次文字下乡的经济投入也是笔不小的数目,政府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行办学堂,还要雇佣教师,建设学校,对务工人员进行补贴,在保障农村人民生活的同时进行文字下乡建设。这些措施均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全面普及文字下乡是艰难的。
然而,文字下乡又是很有必要的。
一来随着中国乡村基层的发展变化,文字也同时变成乡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现在的乡村已然不是原来的熟人社会了,例如:大多数人借钱也需要写借条了,写借条也要会写字才行。
其二,也许是户口的缘故,中国人总是将农村与城市分的很清楚,甚至个别城市人民对农村人民还存在排斥心理,例如:如今城市网络用语还不乏包括诸如“乡巴佬、村姑、土包子”这一类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可见“农村人不识字”这一错误标签还是难以在所有人心中被撕去,这也使得,这也使得农村人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所以实施文字下乡也是有必要性的。
虽然艰难,但是必要。为此文字下乡还应该努力坚持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