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看我,朋友们,我一定能答好,你们也一定能学会。
接下来的6条心理小技巧,可能颠覆你们的认知,好好运用也能让你们得到更好的生活。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这段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就是那团黄软绵的生物
——海绵宝宝的口头禅。
因别人期望而希望做得更好,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于这个效应,还有一个小故事。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告诉加州一所学校的两位教师,他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他们班里的学生比同龄孩子智商要高,但请他们务必正常对待他们。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而其实这两位教师是被随机挑选出来的,所教的孩子们也与其他孩子无异。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暗示自己这次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能行的、我是最棒的,这些人,往往更易成功。
2 巴纳姆效应
你对生活充满期待,但偶尔还是会因为很多破事心情烦躁;你有巨大的潜能,但现在还没得到可以发挥的机会;你有时候非常外向,在朋友面前可以侃侃而谈,还能开解朋友,但有时候你也想静静呆着,不被打扰……
是不是和某些星座占卜结果差不多,别怀疑,我可没偷偷学习。
当我们面临一个模糊的人格描述时,往往容易带入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3 踢猫效应
你因工作被老板骂了,回家的路上你一直在想这事,愈加不爽。回到家便向妻子发火,妻子很莫名,也觉气愤,便踢了养的猫一脚。猫受了惊吓,踢翻了家具。
我们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踢了猫后,更多时候会激起更大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我建议大家先深呼口气,别人的错,干嘛要让自己受罪。
4 鸟笼效应
詹姆斯和卡尔森退休后,两人打赌,詹姆斯一定会让卡尔森养一只鸟。卡尔森不信。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
淘宝折扣,理智点啊各位,别看什么优惠就买买买,你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些东西。
5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就是先入为主,就像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以更好地与对方交往。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当然,还有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也很重要,而可怜的中间,就跟截断了一样。借助这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背书,多看看中间容易遗忘的部分。
6 责任分散
群体决策冒险的结果将由群体承担,责任将由于分散到各个成员身上而减小,因而个体减少了对失败的恐惧,也就造成了集体冷漠。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在公共场所遇到麻烦,向大众寻求帮助,却没人应的尴尬局面。
就像那些拐骗孩子的,明明大庭广众,孩子哭喊,却仍能拐走孩子。一是大众以为孩子任性,离家出走;二是即使意识到,也认为别人都不做,我干嘛出头。
所以我建议寻求帮助时,要有指向性。比如喊某位穿什么衣服的先生/小姐,请帮帮我。
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你。
同样,还记得第一条吗?请你们多多点赞,我将感受到你们爱的激励,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