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就意识到这部片子一定会引起争议的,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我不想它被网络里的一些非理性声音淹没。
我想我是有资格评价这部影片的,我出生于甘肃的一个小镇,虽不至在深山,却也有过很多山上的同学,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河南的支教,对电影所展现的画面,我是深感认同的。以下是我对部分争议情节的理解,望抛砖引玉:
1.第一幕所展示的落后地区的孩子们嬉闹,很多学生不为将受到教育而开心,反而将关注点集中在吃喝玩乐,甚至白嫖上。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是在丑化他们,但实际上,事实的确如此,甚至更加严重。但这并不能责怪他们,我们都想看见大山里那些具有远大理想的同学,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现实里,祖辈狭隘的认知无可避免的会施加给后代,使他们更容易愚昧、短视,物质条件越贫乏,精神世界也就越容易贫瘠,遇到的诱惑,会踩的坑也会更多,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不以人类意志所转移。所以,改变这一切,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此,也更加凸显了张桂梅校长的伟大之处,因为真实,所以显得更加伟大。
2.关于影片里屡次“逃学”的小孩,有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仿佛她“听不懂”人话一般。其实她这几次逃学并最终考上大学,就是很多大山里的孩子认知提升并最终走出深山的缩影,内在矛盾主要有三个:
(1)觉得自己学不懂,所以不想学。
当时我在上镇里的初中时,同班大山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学过英语,乃至于不认识基本的字母。但是学校里的教育不会管你的基础,只是按照进度去走,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基础根本跟不上学校,久而久之,也得不到学习的乐趣(即正向反馈),于是滋生厌学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想要“拯救”他们,必须从基础开始,这也是电影里所展示的,直到一年后,这些孩子才达到高一的水平,其中困难,可想而知。
所以朋友们请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不要用你的世界来去理解他们,先了解,再评价。
(2)姐姐意外身亡,觉得学习无用。
她的姐姐学习是非常优秀的,但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被丈夫虐待致死。妹妹无法接受,在她的认知里,姐姐明明学习那么好,却最终落得惨死,便也会觉得学习无用,并没有拯救她的姐姐。在一个孩子眼里,产生这样的思想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这需要别人去开导,在电影里,张桂梅校长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这本来是父母的责任,但显然在那样的情况下,她的父亲又怎么会管她。)
关于这一点,影片应该想表达的是大山孩子们面对困难将会遇到比我们棘手百倍的情况,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也有精神层面上。一旦让他们组成错误的认知回路,那么这一辈子,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3)男尊女卑、家族主义的束缚。
在小农经济里,家族主义一直是束缚女性的枷锁。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些地区媲美经济强国,有些地区则仍在落后之中。朋友们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要对号入座,不要恶意挑起矛盾。
影片里的父亲、哥哥、村里的人是同样的立场,认为女孩学习无用,终是嫁人罢了。
在他们冲到学校“抢人”的时候,妹妹的立场是摇摆的:一方面她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学 走出来,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考不上,最终陷入家族一方的预言“你那么笨,怎么可能 考得上”。诚然,这些言论的剥削意味极重,但对于妹妹来讲,她的压力是非常之大的, 可以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了。影片里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是同学们的加油给予了她勇 气,而现实中这种勇气又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得为之。
3.张桂梅形象的处理
其实我们一直希望有那么一种人,她/他是超越人性的。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兽性、人性、神性的一面。影片尤为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并没有做“造神”的处理,张桂梅校长也有儿女情长甚至于说是自私的一面,这无疑是大胆的处理。(事实证明,这对影片商业性而言并无益处),毕竟谁都想看“神”,而不想看“人”。
我不敢妄自揣测张桂梅校长内心所想,但就影片表达而言,其实是想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做别人的英雄,而不要总是期望“神”们去做。这一点,还是值得赞扬的。
4.醉酒女的改编
这一点好像是争议最大的一点,虽然编剧有所失态,但我还是认可他的表达:即看见女性拯救女性。这是非常具有力量的,有些朋友说这是歪曲事实,丑化女性,倒也不必如此上纲上线,对影片而言,应看到的是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事实上,本部影片无论是张桂梅校长,还是那位数学老师,亦或是同学们,都让我看见了伟大的女性力量。
就生命而言,男女本该平等,妖魔化对方,只会把屠刀最后挥到那些底层的没有话语权的人身上,而与性别无关。警惕不要被某些情绪带节奏,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这部影片仅可能地表达了真实,但是对于商业化而言这是不利的,但我还是支持他们,也希望有想去观看这部影片的人不要被互联网带偏了节奏。我接受科学有逻辑的批评和讨论,但傲慢的偏见、无知的抨击、情绪化的辱骂,我只当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