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看看下面三个黑体加粗的词,你知道其中的“扛”、“拾”、“量”的正确读音在这里分别是什么吗?
扛鼎之作
拾级而上
量体裁衣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在录制之前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答:查生字。
自从我开始录制有声读物,我才发现有那么多中国字我都不认识,或者是以为自己会念实际上却念错了的。就像老司机开车,越开胆儿越小。我从以前的“无知无畏地瞎蒙”,到现在不仅不认识的查字典,拿不准的更是要认真查。
作者名字要重视
不要以为生字只在正文中出现。“苏肄(yì)海”是一位作者的名字,有播音拿来扫一眼就念“苏肆(sì)海”。还有“章骞(qiān)”被错读成“章謇(jiǎn)”的。
对于人名,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百度一下。有人的名字里有多音字,那么就需要搜搜他/她的微博,关于他/她的文章,他/她接受采访的视频等等,都可以找到名字的读法。比如经济学家王福重。重是多音字,我们拿不准,那就搜一下。得出结果,原来是王福重(zhòng)。
说到这里,我要提两个人名,如果初见却不查读音直接念,会很坑爹的--郦食其(lì yì jī)和审食其(shěn yì jī)。这里的“食”“其”的读音,打死我也想不到是念这样啊。
我的建议是,如果是第一次见到该作者的名字或笔名,最好用搜索引擎搜一下。既可以查找名字读音,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作者的简介,对于理解作者的文章也许会有帮助。
地名
中国的地名众多,有些读音也可表面的字不一致。比如山西的洪洞(tóng)县。还记得京剧《苏三起解》唱段里第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吗?我们从小常听到大人唱这句,可也许没想到是“洪洞”这俩字。还有湖南省“郴(chēn)州市”,有的人看“郴”字和“彬”有点像啊,就蒙个“彬州”。
冯小刚导演的随笔集《不省心》第一章一开头有一个地名--潭柘(zhè)寺。我听过一个女孩上来张口就念“潭拓(tuò)寺”。两个字字形相近,但又打不相同。这姑娘想当然了。
对了,我曾经听过的,被念错地最离谱的地名不是“波罗的(de)海”,不是“斯堪的(de)纳维亚”,而是“喀什(kā shí)”被念成“(kǎ shén)”。
民族名
民族的读音,还是要数古代的不好念。大食(dàyi),大宛(dà yuān),高句丽(gāo gōu lí)等,要是不查,你能直接看出正确读音吗?
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我这里指得是那些由外语翻译过来、固定下来的名词,或是有特定的读法等。
专有名词中有些和老百姓生活连接得不是很紧密,不像“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这么耳熟。播音一碰上就容易发懵,再加上一个词里字儿再多点儿,就容易看串了。比如“毕达哥拉斯”曾被读成“毕达哥斯拉”--这一定是来自日本的名“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被错读成“威斯敏特斯”。
还比如,我曾经就把“群己(jǐ)权界论”错读成了“群yǐ权界论”。如果我当时搜索一下,就会知道这是来自严复用文言语句翻译穆勒的《On Liberty》时,给书取的名字。群,指群体;己,是自己,个人。群己权界论简单来说就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要区分清楚。这就是第一次看到,不明白什么意思,却也没查询一下的后果。
千万不要有理所当然的想法
扛(gāng)鼎之作 拾(shè)级而上 量(liàng)体裁衣
这三个词我都读错过。扛鼎之作是有一次我查别的字时,偶然查出来的。当时我心里一惊,惊觉自己读了那么多次这个词,原来一直是读错的。而不知有多少人听了我念的版本后,也会自然地把错误的读音当成是正确的而记了下来。我真是害人不浅。
拾级而上,则是听众听到我念错后为我指出的。在没有查之前,我还傲慢地认为是听众错了。我活了二十几年,还从没听说过“拾”字有其他读音。查完字典后,我傻了。真有这个读音,而且这个词出自礼记,岁数比我长不止一两倍。
要裁衣--当然要量(liáng)尺寸--那么自然应该读“量(liáng)体裁衣”。这是我另一次自己打脸的例子。一位播音按“量(liàng)体裁衣”念了,我听到后,就按之前的推理认定他读错了。这就好像我看到别人裤子拉链没拉,却又故意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提醒他,却不知自己连裤子都没穿。我一查,果然是读liàng。我臊得脸红脖子粗。幸好这位播音和我是通过qq对话,要是他在我面前,我真不知上哪儿躲去。
总之,从那以后,我养成了遇到生字就查,碰上见过但拿不准读音的也查。人名、地名、专有名词都在搜索引擎里搜一搜,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颠覆之前观念的新发现。所以,要想在听众面前少丢人不丢人,那就别懒,从查生字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