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读书的时候说到怎么学语文,写文章,似乎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让我们不断的背,不断的读,然后从我的理想,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一天,我的暑假,我的寒假这些文章开始写起。我记得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通常都是脑袋空白,言之无物。就算是度过了特别有意思的一天,比如在后院跟小朋友玩泥巴,用石头堆房子,过家家又或者跟谁因为什么事情吵架了然后又和好了,这些在我童年中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在那个年纪是断然不敢也不会写进作文里面的。
语文老师在我们的心中是神圣伟大的,交到他手里的作文如果不是我捡到了几元钱交到了警察叔叔手里或者扶了老奶奶过马路,或者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都有点拿不出手。记得初中的时候我都是尽量把作文往这个路子上走,居然有几次还被当做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念出来,当时还挺激动的。后来进入高中,不知怎么的,开始有点叛逆了,不想走这个路子了,写作文开始关心我笔下的主人翁为什么喜欢坐着公交眼睛望向窗外出神了,为什么开始不爱做好事求表扬了,为什么越来越沉默了。结果就是考试回回被老师说与题目不符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其实只想表达对于写作,在没有任何目的和压力要求的情况下,我们的驱动力是从何而来的,而我们又该通过怎么的方式去捕捉去表达才能达到我们心里所想。也许,叶圣陶的这本书《跟大师学语文-怎么写作》能给你一些答案。而我会每天更新读书笔记,把一些我觉得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有些段落是部分摘抄)。
尽量不要再让语文老师头疼了!
1-P1:人类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有的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我的共鸣:小的时候似乎过得很纯粹,很多快乐也并无宣示的心理需求,因为快乐在和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已经宣泄完了,长大了,有一些小秘密小思考了,却并没有学会怎么去表现成一个完好的定形,冯唐说过一个词叫肿胀,说他写作是内心有肿胀也许就是同一个意思吧)
2-P2:我们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思想构成的路径,情感凝集的训练,都是要讨究的。讨究了这些,才能够得到确是属于正面的原料,不致枉费写作的劳力(我的共鸣:有思想有情感是首位的,写之前,能不能先教会大家怎么去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些特别虚无缥缈地想抓又很难抓的东西呢)
3-P2:所以在这本小书里,想兼论“怎么获得完美的原料”和“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这两个步骤(我的共鸣:终于有人肯把写作文不是简单的表达为:下个星期一交一篇作文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至少是有两个步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