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发现本周读书甚少,而之前读过的书又毫无印象,因此想要开辟这样一个栏目,督促自己读书的同时,达到每周总结的效果。
选择这些片段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其将一些事物总结得非常完美,给出了一个体系;有的是因为其带来一些启示;有的则是因为其带来了认知的颠覆。对这些词句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并非完全认同,更多的是欣赏其思考的角度。和中学里处心积虑地搜刮所谓的优美词句不同,这些词句的摘录完全出自心扉,也许它们没有实际的用途,但却是繁杂生活中不可丢失的诗与远方。
对更高层的人来说“有面子”的排序远高于其他事。而PPT刚好可以服务到这一层心理诉求。它就像送礼时的包装,有时远远比内容更重要。
但是,对个人发展来说,这只是捷径。如果没有基础功底的铺垫,很容易变成工具。
出处:男神说的
入口的改变(搜索网站→微信等),导致互联网的内容价值回归。
要做好内容,有以下的建议。
①内容不应仅仅包括单一的资讯,而应包括思想、知识、主张等。
②内容生产者应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事物。
③内容应当是一种“与读者交朋友”的形式。
④内容与个人合一:内容应是生产者相信、喜欢的东西。
⑤做内容的人,其个人价值会与他依靠内容获得用户认可的能力成绝对正比,而只会与他人依靠内容吸引用户眼球的能力成阶段性正比。
出处:《运营之光2.0》 作者:黄有璨
碎碎念:
这周的一周读书晚了一天,因为我病了,这周几乎没有读书。
周六周日我一直在想要不就不写了,因为写了也没有什么内容。
后来我还是想写一写,虽然没读啥书,但是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
周三的病来得非常奇怪,先是周二肚子痛了一天,周三五点多醒来,痛得在床上打滚,赶紧收拾着去了医院。
医院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跑了半天,什么毛病也没有,医生说,可能是肠痉挛吧,先配药吃着,不要着凉,再痛再来查。
回到家里马上查了查,肠痉挛的病理原因不明,更多的是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回想一下,最近压力确实很大,半夜还在大喊“完蛋了!二季度数据又算错了!”
为什么压力这么大?我想,大多数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内心。
虽然说着“人生是一次长跑”,但还是用短跑的方法在跑,所以连肠子都吃不消了。
我在急什么?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初中的时候,初一学初二的内容,初二学初三的,初三炒炒冷饭,还学点高中的知识。高中也是每到假日就要提前预习。于是我们的心里都憋着“弯道超越”的劲,一直在透支自己。当时大家都这么做,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着急?让初中的小屁孩读红楼梦,读得懂吗?提前让孩子接触一些过于高深的东西,磨灭了兴趣怎么办?
我们还喜欢比来比去。小时候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永远是幼儿园吃饭最慢的那个,因为我觉得后面还有一个更慢的小伙伴呀,一点不着急。后来有人问我说,你怎么净跟不如你的人比?再后来语文书里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就开始发现世界上比我厉害的人多多了,要永远学习、奋进,不然会被世界淘汰。于是我开始变成悲观主义者,偶尔把世界关上,告诉自己只要尽力就好,除此之外,都生活在压力之下。
这不能怪谁,社会本该如此,适者生存是基本道理。
但是我想我不该如此紧张。我突然有点领悟到“能够承受失败”的深层含义。承受失败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能够勇于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勇于去放弃一些东西。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似乎是统一的,很单纯,只要能把成绩弄好就行了。但是离开学校之后,没有那么多统一的东西了。有些人觉得工作重要,想要事业有所成就;有些人觉得家庭重要,想要早点结婚生子;有些人觉得自我最重要,想要自由自在地飞翔几年……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目标,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没有完全一样的目标,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强过别人,除非是有着过人的资质,否则会被生活压垮吧?
我们还喜欢抓紧一切时间。犹记得初中的疯狂岁月,年级第二的那位同学给大家分享学习心得,说可以在可见十分钟多做几道题,于是掀起了一股狂风,大家都在课间做作业。现在回想起来,好累好累啊,课间本来是用来休息的,为什么要用来做作业呢。虽然在高中的无数个课间,我背下了许许多多的诗词,但是现在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那时候实在是太累了啊,效率超级低的。
这样的一个坏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把自己醒着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甚至把睡眠压缩得越来越少。我为什么要这么累?为什么停下来的时候心里会很慌?为什么要惩罚自己没有休息,直到身体受不了了才歇一歇?
没什么道理的。
张弛有道才能过得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