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有一集讨论的话题是“我该不该帮助一个走投有路的人”,于我,尚无定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善”,没有这个东西,是不是就该被看不起,被唾弃?
“善”做动词,代表着一种能力的完备,善长于做某事。做名词,谓之完善圆满,主要指人的本性的完善,礼义仁智的发展,其目标是善,在性到善的这个过程,是自发的、自然的,无关理智。在伦理上的“善”与道德相连起源于殷周,王朝的更迭,使统治者意识到,天授王位已不能捍卫自己的王权统治,所以道德便成了人民自我约束,维护统治的工具(这并不能说德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就像一个杀人犯拿刀杀了人,你不能说刀不好)。
谈到善,不得不谈一个东西,人性。那么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种观点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非善即恶(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必须要分清正反两派)。长大后才发现,人并不能简单用好或坏来评判。搞笑的是,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学习如何明辨是非,被教导要做个善良的孩子,却没有人告诉你如何去看待或是让自己和不那么善良的人甚至是坏人“共处”。前段时间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一个案例叫《撒旦》,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自诩自己是撒旦,仇视一切,他的父母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他以前也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也信教,但后来就性情大变,访问的最后,他很激动的说“你们都做好人吧,就让我来做坏人,来衬托你们的高贵的善良吧”。我想这个孩子就是对善良践行的太真,后来发现周围大部分看似善良的人都不是那样,出现了认知失调,无法自我和解,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
其实,我觉得,人,本性无善恶,或者说不能用善恶来简单概括。就像我们不能用善恶去评判大自然的其他动物一样,不然怎么物竞天择,怎么完成生物的进化。但这也恰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点,人不仅追求物质还追求物质之上的东西,但为什么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好,回来接着,我昨晚想了一夜,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至少在一下几个方面出了问题。
以善为标榜
善的对立面不是恶,是非善。通过各种形式的被教育,我们认为善是高尚的(当然,它的确是,如果是出于自发的话),可是有很多人是冲着这个“善”的光环而去,因善而善。做了一件好事,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被注意赞扬,就觉得莫名失落。为显得善而去行善,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名誉享受,而非发自真心的行善,即使没有伤害到他人、社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伪善。
道德绑架
善的对立面不是恶,是非善。善固然值得被尊敬,但最大的错误在于,很多人认为自己为善向善,就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指责那些非善的人,而这种控诉陷入了一个怪圈,被告无法反驳,道德不同于正当,道德是大多数人的。
泛善是恶的本源
善的对立面不是恶,是非善。但泛善是恶的本源。泛善有一种盲目性,不加思考不加选择。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设想如果,在一个全民思想素质还不高的社会实行高福利政策,有人为好吃懒做买单,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是什么样呢?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姑娘,人很好,有求必应。那时候班里每天放学有安排值日,开始有三两个同学有事会让她帮忙值日,后来大家发现她似乎永远会答应,于是她就成了我们班的固定值日生,她善良吗,可她的善良养出了一帮认为自己义务可以不用自己履行的家伙,这帮人也不至于用恶形容,但却着实可恶。
大多数情况下,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进行称赞的可能性。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物善与否,隐藏着一条基准线就是,ta是否对我有益。我们认为吃庄稼的虫是害虫,因为ta破坏了我们的庄稼,使我们的经济利益受损,但那些虫其实也很无奈呀,造物主就安排它可以吃这几样东西,它也要生存呀,如果他们有思想,说不定,在它们的世界里,我们每天想着怎么消灭它的人才是大坏蛋。所以站在大自然这个角度,很多事情仅仅是存在而已,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把善上升到道德层面,那么善无我,道德是群体的产物,于大多数人有益的事情称之为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善无我,个体在群体的评判标准面前没有选择和判断权。巧得是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尽管对善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善是一种描述或者一种情绪表达,并非判断。所以真正的善应该发于本心,不源乎外界,也不以此苛求外界,达到自我的完善与圆满。
我所期望的善发于心,善建立在真上,只有真与善共存才能达成美,想着如何显得善而去为善,着实不讨喜。
我所期望的善有尊重,王阳明说无善无恶为本心,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以,千万不要道德绑架,不为善并不意味着作恶,这并不可耻,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利用我们的道德标准去丈量甚至要求别人,善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
我所期望的善有自律,各家自扫门前雪,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严于律己,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给别人增添一些不必要的小麻烦,这就是在对别人施予善意,毕竟大部分人是平常人不是菩萨,是菩萨也是泥菩萨。
毕竟我是凡人,好人但非善良。
tiv�u���?�X�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