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前面简介:“《别独自用餐》自2005年出版,畅销至今”,我是异常惊讶。这都过去15个年头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那么推荐它,它的想法不会过时吗?
等我读完时才发现作者的想法不仅不过时,甚至有超前意识,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收获很多。
接下来讲讲收获的点:
1
要与人建立连接。
最近看的基本关于社交的书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主动的与他人建立连接。当然好处多多。
主动与人交流不仅会让他人的生活有所改变,也有利于探索丰富自己的人生。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有各种不同的人,因此存在各种不同的个性与互动。都说要想改变命运,就先改变自己,那么我们不妨假设自己不够成功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向反方向努力试试。就如电影《头号玩家》中寻找钥匙的方法不是向前冲,而是后退。
那么去多多与不同圈子的人交流就很重要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不同的人生,观察别人的知识、资源、思考方式、精力等,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一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或许你的思维也正是别人想要的呢。
2
索取之前先给予。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书《活法》中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利他。报有善良之心为他人着想,能量是平衡的,别人感受到你真诚的善意,他会用他的价值回馈给你,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交流是同样的道理,正如作者基思.法拉奇说的“交流是一个持续的给予与索取的过程。”
就像小时候我们想要跟别的小朋友玩,妈妈总是告诉我们,你把好吃的分给其他小朋友,他们就会跟你玩了。好像越长大我们越怕受伤,谁都不愿意做那主动的一个人。更有很多内向者羞于跟别人开口。我们都在等待别人给予,这是一种匮乏的能量。勇敢做那一个主动给予的人,相信这种能量最终会再回流到自己身上。
你帮到别人,别人会越来越好,他会感恩你,有别人遇到相同的状况,他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这不就是你自己价值的体现吗?
3
初次交流有技巧。
作者说可以做事一定有目标,定下目标,写下来,制定三年、一年、三个月的计划。计划一定与人事物联系起来,其中的人就是能帮助你完成计划的相关人员。并且这个方法可以推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朋友圈、学习、寻找终身伴侣及精神指引。
那锁定相关的人也不是一拍脑门就冲上去说我要你的帮助。做好准备工作太重要了。
包括你遇见谁,怎么遇见他,以及见面后给对方留下的印象,都要详细的做好计划。见你想见的人之前,搞清楚他是谁,性格,职业,爱好,关心什么,现在的目标是什么,困难是什么。那么我们就能对症下药了,就像你丢了50块钱,而我恰巧捡了50块钱一样。
这让我想起来韩剧《请回答1988》里狗焕为了和德善一块上学,在门外站了很久,等德善推门,狗焕马上假装系鞋带。好巧哦,就是这样然后就能自然的聊下去了。
每个人都有共同之处,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相似之处。不会闲聊就试试“示弱原则”,讲讲自己的难处、担心,这是在袒露真实的自己,对方感受到真诚自然会有共同话题。
有关心理学研究,沟通=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那么我们要格外注重非语言交流,真诚的微笑,平衡的眼神交流,肩背舒展保持轻松的状态,适时点头,身体稍向前倾等等都会为你这次交谈加分。
那与对方谈什么呢?自己也得准备好说什么。了解一些实事,培养合适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特长,说一些其他人的激情等都能把你们的谈话变有趣。
第一次留下好印象才有接下来的深入沟通。
4
把交情由浅变深。
作者说社交是一门生活哲学,一种世界观。这也体现在不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何把一面之缘的交情加深是门很大的学问。
找到自己的频率不断联系朋友,人都是在越来越多的相处中感情越来越深,何况单单观察他读哪些书以及怎样思考就已经能学到很多东西了。可以利用“社会关系套利”,即当别人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思考一下解决办法,而不是等别人开口请你帮忙。这就是前面说的用自己的价值帮别人实现价值,这种事情像滚雪球一样,别人又会帮助你实现自己的价值。
世界上有三种东西可以让人们的友情变得深厚:健康、财富、孩子。比如分享一份自己的健康食谱,养生知识,健身方法,或者说说自己的理财经,教育孩子的方法,只要先给予更多,收获也会更多。
5
抓住边缘社交,打造个人品牌。
最让我佩服的是这一点,在05年的时候谁会想到社交媒体这么广泛,作者那么早就提出要好好利用边缘社交,旨在不断交换信息,激发群体智慧。就如现在的时尚博主也好,微商也好,都是不断在社交媒体上曝光自己,分享日常,塑造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很喜欢作者说的这样的话:给自己织一张稠密的人际网,并把自己放在网中央。把你的社交网变成培养皿,你就在中间成长。现在的信息流动性很大,每时每刻都会各种想法发布出来,利用这个关注那些很早就转变的人,对自己有影响的人。
目光聚集之处决定了你的见识。看看你的关系网是不是多样性的,如果没有,就从边缘社交圈里选一些作为重要朋友。边缘朋友可以是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专家、杂技演员,任何你感兴趣而名单里没有的人。每周查看名单,看看这些人与哪些事情有联系,分享了什么信息,然后扩充名单。
就如照片会定格住那一刻的人和事,互联网也会留下我们的轨迹。我们可以讲述正在发生的事,也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过去的样子,去了哪些地方,有了什么感悟,就如我现在一样。此刻我希望我传递的信息对你是有用的。
那么我们如何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来传递信息呢?作者说一定要给大家呈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即有用。不是单单发布“在电影院”,而是“我在看**的新电影,真有意思,必看!”还可以附上一个链接,传递更多你没有讲述出来的信息,激发更多交流。只是这个想法就受益匪浅。以后发布信息之前要先想“你注意了什么东西?”
分享的内容可以掺杂你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然后再提供有用的东西。比如发现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后想了什么办法使孩子改变了等。重要的还是展示真实的自己,我们没法长期伪装自己,读者也不傻,只有让人觉得你够真诚,他们才会体会到信息的价值,觉得对自己有用。
把自己的想法散播出去后,看到了哪些回馈,哪些人对此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对他的帮助是什么?在分享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获得了一点成功,可以借鉴别人的哪些建议,这些都应该包括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然后不断的调整、重复,你的个人品牌会越来越清晰。
初看到这本书我以为是讲餐桌礼仪的事情,其实作者想传达的是,要与人连接,可以利用我们的三餐,随便什么时候或者约上几人一同就餐,每个人都会在相互认识对方的过程中获益,建立的联系越多,获得的机会就越多。
改变处世哲学不妨从别独自用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