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玉树老爹。
故乡的滩涂,在夏秋之间,生长着一种叫做蟳仔的海产品。家乡话把这段时期叫做“蟳仔季”,“近海之娃先尝泥”。小时家贫,七、八岁时就跟着父兄讨小海。从“渡围脚”(即海堤边)开始,到“疏草坡”、“土坵头”、“土坵里”都曾留下我们幼小的脚印。从挖蛏仔、到诱麦螺,从捉红脚卫、到扒狗螺,从摸蟳仔、到挖章鱼,都能见到我们浑身滩泥的身影。
“惊蛰鱼虾生趐”。春天来了,红母蟳会随洋流漂到海堤边,产下蟳卵,经历约两个月自然生长,到立夏季节时,已长到有拇指大小了,此时,叫做蟳苗。家乡习俗不捉蟳苗,若是无意中逮住,也会立即放生。直到小满、芒种季节,个体长到半两以上重量时,才开始摸蟳仔了。
蟳仔们随着潮汐漂来,退潮时来不及漂走的就隐身在有流水的“水路达”里。摸蟳仔就这样开始了。初学时,时常被蟳仔大脚夹得鲜血直流,有时蟳仔们会把夹住你手上的大脚自断了,身躯则逃之夭夭了。刚开始时,一个潮汐摸二、三十只,慢慢地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积累,十天半月后,也能摸个百来只。
到夏至、小、大暑时,蟳仔已经长到一只两三两重时,会随海水游到蚮石滩里了。这时,就在蚮石里去摸了。有经验的兄长们会把藏在滩泥中的蟳仔给找出来,叫做拾蟳仔。哥哥当时在蚮石滩中,指着藏在泥里的蟳仔手把手地教我看藏在土里的蟳仔:这东西只露出两只眼睛、两个触须,在嘴角前的泥地里会有一个月牙形的泥沟。若非经验和眼尖,一般是找不出来的。我小时候这方面的功夫差,只学得点皮毛。偶尔遇到农历初八、二十三的天文小潮水时,正午的太阳烤得滩涂像火烧般的烫,隐藏在泥巴里的蟳仔被烫得受不了,会用十只脚把身躯举起避烫,这个场景叫做蟳仔“仰鼎”。连我等拾蟳仔功夫很臭的,遇上这样的场合,也会拾它个十斤八斤的。但这样的机遇一年只能遇上一次已是难得了。
滩涂填了。这样的经历,家乡子孙辈们再也不能体验到了。我辈也只能从记忆中去慢慢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