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到影像
1.图像的复制与精神的挪⽤——⽐尔.维奥拉和录影
美国艺术家⽐尔.维奥的录像作品最关注的就是时间的持续性。整个影⽚持续了⼗分钟,由⼀种缓慢得令⼈不易察觉的运动图像组成。静谧的画⾯上缓缓流动着⼀种亲密的情感,留给观众⼤量的想象空间。/它的意义不在于重新演绎宗教故事,⽽在于对遗忘的宗教史和绘画史的重新审视。/艺术家通过减缓录像速度、延长叙事时间的⽅式,迫使观众进⼊沉思默想的状态,并与媒体建⽴起⼀种真实的接触。
维奥拉的灵感依然来源于⽂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他说:“那个旧的画⾯只是⼀个起点,我感兴趣的不是挪⽤或是再现,⽽是进⼊这些画⾯表达它们,占据它们,感受它们的呼吸。”可见,维奥拉所作的不仅仅是对经典图像的挪⽤,⽽是精神上的借鉴。《激情》系列展现了⼀种艺术与数码技术“真正创造性的”结合,重建了艺术观念并引领了图像制作的新时代,重组了⼈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利⽤信息的潜能“扩展了⼈类所掌握的物质世界领域”。
在维奥拉看来,运⽤新技术不是⽬的,⽽只是⼿段。新技术并不能改变⼈的观念,只有在传统中找到精神⼒量,加深内在需要,增强感知⼒,才能使新技术获得真正的⽣命⼒。
2.“奇观/Spectacle”
情景理论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对此早有警觉,他曾对商业影像在资本主义经济⽣产和交换中的作⽤进⾏了详尽的分析。在他看来,具体的图像是更⼤的现象——“奇观”的⼀部分。这种奇观和图像都是资本体制所要掩饰的⼀种异化的征兆。德波警告我们:那些因资本利益⽽⽣的图像,也就是奇观,正在不断地侵袭并吞噬我们的真实经验。
“异化”
异化:事物发展到⼀定阶段衍⽣出的、违背该事物初衷、阻碍其发展的附加产物。
科技异化:科技的发展⽬的是帮助⼈类更好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但克隆、⽣物武器的制造运⽤就是科技异化。包括⼤众传播中,⼿机等本是为了更好的交流,现在却变成了⼈们依赖⼿机这个⼯具,放弃主体地位的状况。
机器异化:机器的创造初衷是减轻⼈的负担,让⼈脱⾝于机械的低级劳动,从事⾼级劳动,⽽其异化则是机器取代了⼈⼯,⼈的劳动空间、领域逐渐被机器劳动倾轧,⼈的劳动价值势必在这种压榨下降低,如此⼀来反⽽加重了⼈的负担。
事物异化的过程是:产⽣(初衷)——发展(达成或接近达成初衷)——异化(背离初衷)。异化不是发展,并且异化都是负⾯的。
3.多媒体时代的冲动——马修.巴尼
马修.巴尼(创作的)《悬丝循环》以提睾肌作为性别分化的隐喻,叙述了⼀个创造性系统从⽆差异到有差异、⼀致性到个性化的变化。整个作品以胚胎孕育的⽣理过程为隐喻,暗⽰着⼈类未来发展的⽆穷潜⼒。
《悬丝循环》由五部主题相互关联的影⽚组成,在构成上与德国浪漫主义⾳乐家⽡格纳的四部⾳乐剧《指环》系列相似。《悬丝1》象征着⽣殖器官的发育初期。《悬丝2》描述了胎⼉发育过程中性别形成的初始阶段。《悬丝3》以共济会的⽯⼯传说为原型,演绎了⼀场发⽣在建筑师和学徒之间的争⽃。这场争名夺利的⾓逐象征着胚胎发育和⾼峰期或者说⼈类⽣命⾥的旺盛期,嘲讽了⼈类与⽣俱来的可笑、可鄙⽽又⽆可救药、源于纳尔西斯情结1的私欲。《悬丝4》象征着胚胎发育期最后的仓促选择或者说创造过程后期的慌张失措。《悬丝5》象征着差异性的不可调和与理想主义的必然失落。此时,悬丝终于下降归位,胚胎的性别确定,创造系统终结。整个《悬丝循环》系列以男性⽣殖腺的活动轨迹为线索,包容了历史、神话和宗教传说,充满了关于⽣命⼒和创造⼒的象征和隐喻。他对⾝体的探索参照了运动⽣理学常识:⽣长只能通过抑制⽽产⽣。从这种运动模式的⽭盾关系,⽐如渴望完美、锻炼⾝体、肌⾁磨损。
1 ⾃恋的神话原型纳尔西斯(Narcissus),其因为在⽔边看到⾃⼰的映象⽽死于对⾃⼰的相思。
⽣长壮⼤之间的循环,巴尼联想到关于差异和⽭盾的问题。通过这些作品,巴尼探索了约束⼒和张⼒之间的关系。
凡⼠林油在巴尼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在巴尼的想象中,它是精神的润滑剂……,⽽在现实⽣活中,它又是优质的医疗保健⽤品。很少有⼈注意到这种纯净洁⽩的油脂竟然是提炼汽油⽣于的废料。汽油的原料是原油,⽽原油又是埋在地底下⼏百万年的古代⽣物,⽐如鲸鱼遗⾻形成的。凡⼠林油的存在本⾝就是差异性的证明,它存在于⼈⼯和天然之间,纯净和垃圾之间,它的演变仿佛是地球⽣物链中能量转换的隐喻。⽣命的孕育是奇异的,有时甚⾄是荒谬的,它存在于差异之间,从艺术创造的⾓度来看,东⽅⽂化与西⽅⽂化、男⼈与⼥⼈、原始冲动与道德的约束之间的⽭盾与⾃然同在,未必需要被同化。艺术创造和⽣命繁衍的冲动伴随着差异性的存在。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点名了整个系列的主题:对差异性的探索。
3.“⾃体性循环”
杜尚的作品《⼤玻璃》最早暗⽰了⼀种⾃体性的循环模式。象征着单⾝汉们,它们处在性焦虑之中,却⽆法与⾼⾼在上的新娘取得联系。杜尚曾经解释说:“单⾝汉为它们⾃⼰研磨巧克⼒他们只能在下⾯痛苦的滋味。”这些在现代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体性⾏为,隐喻着⽣活的物质⾄上的社会中的现代⼈⽆可救药的⾃闭、焦虑和孤独。
扩展:“雌雄同体”
4.科技&艺术
⽆论科学技术如何更新,⼈的本性从没有改变。技术的⾰新从来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永远是⼈性的问题。…与商业影像相反,他们的作品不仅不讨好观众,反⽽打破了我们视觉欣赏的惯性,暴露了我们最隐秘、最真实的⽣活经验和内⼼幻想,从⽽以此抵抗资本社会的异化,解构全球化营销策略对⼈性的压抑。
拓展:《与机器⼈共舞》约翰· 马尔科夫/John Markoff
1.在我⽣活与⼯作的硅⾕流⾏着⼀种看法,即技术的演进有着⾃⼰的⽣命,简单来说就是,技术的进步很多时候超出了⼈类的控制范围。……马歇尔.麦克卢汉对这⼀过程的描述最为清:“我们塑造了⼯具,⽽之后,这些⼯具又塑造了我们。”
2.1964年,曾提出“⼈⼯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位研究⼈员开始⽤智能机器取代⼈类,⽽另⼀位则开始(利⽤机器来)扩展⼈类的能⼒。(IA)…… 两个拥有各⾃独⽴的传统、价值观和优先顺序的技术圈⼦在计算世界出现了。⼀个是“⼈⼯智能”,它正在⽆情地朝着⼈类体验⾃动化的⽬标进发;另⼀个是“⼈机交互”与“⼈机共⽣”。…… Google Now和Siri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机交互风格:Siri正在有⽬的性的模仿⼈类,并取得了⼀定成功,具备了⼀种略显“别扭”的幽默感;⽽ Google Now则选择充当纯粹的信息数据库,去除了个性或⼈性。……⼏⼗年间,维诺格拉德开始深刻地意识到设计师观点的重要性。对⼈⼯智能和⼈机交互领域的分割,在⼀定程度上属于⽅法问题,但是,将⼈类设计“进⼊”还是“剔出”这些系统同样也属于伦理问题。
3.来⾃美国劳⼯统计局的同⼀份数据进⾏分析后,分析师作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预测:⼀个是⼯作的终结,另⼀个是新兴劳动⼒的复兴。
4.在《1984》⼀书中,乔治.奥维尔描绘了⼀个监视⽆处不在的国家,……新的“奥维尔社会”呈现出⼀种更为柔性的控制。互联⽹提供了⼀
些过去⽆法匹敌的新型⾃由,与此同时,也⽭盾地让控制和监管得以延伸,这已远远超出了奥威尔最初理解的范畴。
5.⼀个简单的答案是,⼈类的创造⼒是⽆限的,如果我们的基本需求被机器⼈和⼈⼯智能满⾜,那么我们将找出娱乐、教育和照料他⼈的新⽅式。
6.还有⼀些⼈相信,⾼科技成⾐必将孕育⾕歌眼镜的未来版本——眼镜是这家搜索引擎巨头在增强现实领域的第⼀次尝试,或许也是为了打造更宏⼤、更逼真的沉浸式系统。我们就像温⽔中的青蛙,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那些变化,感觉已经又些⿇⽊了。(科技对⼈的异化)
7.责任问题的另外⼀个⽅⾯已被描述为另⼀个版本的“⼿推车难题”。所谓的“⼿推车难题”通常是这样的:⼀辆失控的⼿推车正⼀路向下狂奔,如果它继续前进的话,将会有5个⼈被杀死。你可以让这辆⼿推车转向另⼀个不同的⽅向,从⽽拯救这5个⼈的⽣命,在那个⽅向上只有1个⼈,⽽这个⼈将被⼿推车撞死。……1967年,英国哲学家菲利帕.富特……⾸先提出了这个难题,最终引发了针对“更⼩的恶魔”这⼀概念的⽆⽌境的哲学辩论。……通常,⼈们可以设计让软件选择那个“较⼩的恶魔”,但问题的框架似乎在其他层⾯上存在错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汽车产业已经赞同了这⼀逻辑,例如,紧急⽓囊拯救的⽣命远⽐问题⽓囊包导致的伤亡要多。
8.1964年,在维纳去世前不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经问他:“维纳博⼠,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这些机器,或者说计算机,有⼀天会凌驾于⼈类之上?”维纳的答复是:“如果我们没有采取⼀个现实的态度,这样的危险肯定会出现。这种危险其实是智⼒惰性本⾝。(AI和IA)有些⼈被’机器’这个词迷惑,分不清哪些事可以⽤机器完成、哪些事不能,什么会被留给⼈类、什么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