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一夜

引言

从前,在被誉为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 时可以获得幸福。

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于是他去拜访这位哲人一探究竟。

在这 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青年:那么,我就重新向您发问了。先生主张世界极其简单,对吧?

哲人:是的。世界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人生也是一样。

  青年:您这种主张是基于现实而并非仅仅是理想论吗?也就是说,您认为横亘在你我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也是简单的吗?

哲人:当然。

青年:好吧。在开始辩论之前,请允许我先说明一下此次造访的目的。首先,我冒 昧造访的首要缘故就是要和先生充分辩论,以见分晓;其次,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让 先生您收回自己的主张。

哲人:呵呵呵…… 青年:久闻先生大名。据说此地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哲人,提倡不容小觑的理想论——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对我来说,先生的这些论调我都无法接受。所以,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确认,哪怕是微小的不当之处也要给您纠正过来。不知是否打搅您了?

  哲人:没有,欢迎之至。我自己也正期待着倾听像你这样的年轻人的心声以丰富学问呢。

青年:非常感谢。其实我也并非是想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先生。首先,假定先生 的说法成立,我们从这种可能性开始思考。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如此。假若这种命题中含有几分真理,那也是对于孩子的世界而言。孩子的世界没有劳动或纳税之类的现实义务,他们每天都在父母或社会的呵护下自由自在地生活,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自己也似乎无所不能。孩子们的眼睛被遮盖了,不必去面对丑恶的现实。的确,孩子眼中的世界呈现出简单的姿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哲人:你的话的确很有趣。

青年:还不仅如此。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工作、家庭或者社会责任,一切都是。当然,孩提时代无法理解的歧视、战争或阶级之类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会摆在你眼前,不容忽视。这些都没错吧?

哲人:是啊。请你继续说下去。 青年:如果是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人们也还有救。那时,神的旨意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遵从神的旨意,需要思考的课题也就很少。但现在宗教失去了力量,人们对神的信仰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东西,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自己而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 那么,请先生回答我。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您依然要说世界是简单的吗?

哲人:我的答案依然不变。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  青年:为什么?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吗?

哲人: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青年:我吗?

哲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 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青年:那是怎么回事呢?先生和我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看着相 同的事物吗?

哲人:是啊。看上去你很年轻,不知道有没有喝过刚汲上来的井水。 

青年:井水?啊,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位于乡下的祖母家有一口井。炎炎夏日里在祖母家喝清凉的井水可是那时的一大乐趣啊!

哲人:或许你也知道,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无论谁测都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温润。温度恒 定在18度,但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青年:这是环境变化造成的错觉。

哲人:不,这并不是错觉。对那时的“你”来说,井水的冷暖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所谓住在主观的世界中就是这个道理。“如何看待”这一主观就是全部,并且我们无法摆脱自己 的主观。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青年:在于我自己怎样?

哲人:是的。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问题就在这里。 

青年:勇气? 哲人:是的,这就是“勇气”的问题。  青年:哎呀,好啦!反驳的言辞我有很多,但这些好像应该暂且放一放再说。我要确认一下,先生说“人可以改变”,对吧?您认为只要自身发生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 姿态,是这样吗?

哲人:当然,人可以改变。不仅如此,人还可以获得幸福。  青年:所有的人都不例外吗? 

哲人:无一例外,而且是随时可以。

青年:哈哈哈,先生您口气可真大呀!这不是很有趣吗,先生?现在我马上就要驳倒您!

哲人:我乐意迎战。那咱们就好好辩论一番吧。你的立场是“人无法改变”,对吧?  青年:无法改变。目前,我自己就在为不能改变而苦恼。

哲人:但是,同时你自己又期待改变。  青年:那是当然。如果可以改变,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甘愿跪倒在先生面前。不过,也许先生会输给我。

哲人:好吧。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看着你,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自己。想起了年轻时为探求真理而去寻访哲人的血气方刚的自己。

青年:是的,就是那样。我也是正在探求真理,人生的真理。

哲人:之前我从未收过弟子,而且也一直都感觉没那种必要。但是,自从成了希腊哲学信徒之后,特别是邂逅“另一种哲学”以来,我感觉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一直在等待着像你这样年轻人的出现。

青年:另一种哲学?那是什么呀?

哲人:来,请去那边的书房。就要进入漫长的深夜了,给你准备一杯咖啡什么的吧。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进入书房,青年便弓腰驼背地坐在屋里的一张椅子上。

他为什么会如此激烈地反对哲人的主张呢?原因已经不言而喻。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对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张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青年:刚才您提到“另一种哲学”。但我听闻先生的专长好像是希腊哲学吧?

  哲人:是啊,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和希腊哲学为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知识巨人们一直都陪伴着我。现在我也在翻译柏拉图的著作,对古希腊的探究也 许终生都不会停止。

青年:那么,“另一种哲学”又是指什么呢?

  哲人:它是由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20世纪初创立的全新心理学。我们现在一般根据创立者的名字而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

青年:这倒是让我有些意外。希腊哲学的专家还研究心理学吗?

哲人:我不清楚其他的心理学是什么情况。但是,阿德勒心理学可以说是与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青年:如果是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心理学,我也多少有些心得体会。的确是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

  哲人:是的,弗洛伊德和荣格也非常有名。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 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青年:个体心理学?可真是一个奇怪的名字。总之,这个叫阿德勒的人是弗洛伊德 的弟子吧?

哲人:不,不是弟子。这一点常常被人误解,在这里必须对此作出明确否定。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龄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关系,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把弗洛伊德视若父亲一 样仰慕的荣格。而且一提到心理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名字,但在世界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青年:是啊。我这方面的知识的确还有所欠缺。 哲人:你不知道阿德勒也很自然。阿德勒自己就曾说:“将来也许没人会想起我的名字。甚至人们会忘记阿德勒派。”但是,他说即使如此也没有关系。因为他认为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青年:也就是说,它是一门不单纯为了做学问的学问? 

哲人:是的。例如,因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而闻名的戴尔·卡耐基也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而且其著作中也 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同样,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也就是说,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但是, 可以说领先时代100年的阿德勒思想非常超前。他的观点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青年: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希腊哲学,先生的主张也借鉴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  哲人:正是如此。  青年:明白了。那我就要再问一下您的基本立场了,您究竟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呢? 哲人:我是哲学家,是活在哲学中的人。对我来说,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种哲学。

青年:好的。那么,我们这就开始辩论吧。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青年:咱们先来梳理一下辩题。先生说“人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对吧? 哲人:是的,无一例外。 

青年:关于幸福的议题稍后再说,首先我要问问您“改变”一事。人的确都期待改变,我是如此,随便问一个路人恐怕也会得到相同的答案。但是,为什么人家都“期待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大家都无法改变。假若轻易就可以改变,那么人们就不会特意“期待改变”了。人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正因为如此,才会不断有人被宣扬可以改变人的新兴宗教或怪异的自我启发课程所蒙骗。难道不是这样吗?

哲人:那么,我要反过来问问你。为什么你会如此固执地主张人无法改变呢?

青年:原因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 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 的自己。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但是,他非常害 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 。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哲人:你认为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青年:详细情况我不太清楚。也许是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于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抑或是因为太过娇生惯养了吧。总之,我也不方便详细打听 他的过去或者家庭状况。

哲人:总而言之,你朋友在“过去”有些心灵创伤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结果,他无法再到外面去。你是要说明这一点吗?

青年:那是当然。在结果之前肯定先有原因。我总觉得他有些奇怪。

哲人:那么,我们假设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假设他在父母的虐待下长大,从未体会过人间真情,所以才会惧怕与人交往,以致闭门不出。这种情况 可能存在吧?

青年:很有可能。那应该就会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

  哲人:而且你说“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总之,你认为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可以这样理解吧?

  青年:当然。

哲人:假若如你所言,如果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那岂不是很奇怪吗? 同时,如果不是所有在父母虐待中长大的人都和你朋友一样闭门不出,那么事情就讲不通了。所谓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应该就是这样吧?

青年:您想说什么呢? 

哲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 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青年:那么,您是说与过去没有关系? 哲人:是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青年:那么,对立点很快就明确了。但是,如果按照先生所言,我的朋友岂不是成了毫无理由地闭门不出了?因为先生说与过去的事情没有关系嘛。对不起,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他之所以闭门不出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若非如此,那根本讲不通!

  哲人:是的,那样的确讲不通。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青年:现在的目的? 

哲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青年:啊?!

哲人: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青年:您是在开玩笑吧!您说是他自己制造出不安或恐惧?那么,先生也就是说我 的朋友在装病吗?

哲人:不是装病。你朋友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可能还会被剧烈 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 而制造出来的。

青年:绝对不可能!这种论调太不可思议了! 

哲人:不,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青年:既然您如此坚持,那就请您好好解释一下吧。“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究竟 在哪里呢?

哲人:假设你因感冒、发高烧而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诉你说“ 你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的时候穿得太薄”,你对这样的话会满意吗?

青年:不可能满意啊!感冒原因是穿得薄也好、淋了雨也好,这都无所谓。问题是 现在正受着高烧的折磨这个事实,关键在于症状。如果是医生的话,就应该好好开药或者 打针,以一些专业性的处理来进行治疗。

哲人:但是,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 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青年:请稍等一下!也就是说,先生您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是这样吗?

哲人:坚决否定。

  青年:哎呀!先生您,不,应该说是阿德勒,他不也是心理学大师吗?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 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 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 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 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青年: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

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 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 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青年:那么,先生您难道认为我的朋友是自己乐意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吗?难道您认为是他自己主动选择躲在房间里的吗?我敢认真地说,不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被 迫选择的。他是不得不选择现在的自己!

哲人:不对!假若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说 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他那样认为的“目的”。

青年:什么目的?

哲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惧。

  青年:问题是为什么不想出去呢?问题正在于此! 

哲人:那么,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总是闷在房间里,你会怎么想呢?

  青年:那当然会担心啦。如何能让他回归社会?如何能令其振作精神?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误?一定会绞尽脑汁地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同时,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回归社会。

哲人:问题就在这里。

  青年:哪里?

哲人: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 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 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 者常有的心理。

青年:那么,按照先生您的道理,我朋友岂不是为了“目的”达成而满足现状了?

  哲人: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青年:不不不,我根本无法接受!说起来,我朋友是…… 哲人:好啦,如果继续以你朋友为话题,讨论恐怕会无果而终,缺席审判也并不合 适。我们还是借助别的事例来思考吧。

青年:那么,这样的例子如何?正好是昨天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哲人:洗耳恭听。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青年:昨天下午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那可是我刚刚下狠心买的一件好衣服啊。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我想那应该是因为过于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吧。您看,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还能讲得通吗?无论怎么想,这都是“原因”导致的行为吧?

哲人:也就是说,你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平时性格非常温厚,但在那时却无法抑制住怒火,那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你是这个意思吧?

青年:是的。因为事情实在太突然了。所以,不假思索地就先发火了。

哲人:那么,我们来假设昨天的你恰巧拿着一把刀,一生气便向对方刺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辩解说“那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

青年:您这种比喻也太极端了!

  哲人:并不极端!按照你的道理推下去,所有盛怒之下的犯罪都可以归咎于“怒气”,而并非是当事人的责任。你不是说人无法与感情抗衡吗?

青年:那么,先生您打算如何解释我当时的愤怒呢? 

哲人:这很简单。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青年:您在说什么呢?

哲人: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捏造?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哲人:那么,你为什么会大发雷霆呢?

  青年:那是因为生气呀!

哲人:不对!即使你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你道歉 或者是用干净的抹布为你擦拭。总之,他应该也会采取一些应有的措施,甚至还有可能为 你洗衣服。而且,你心里多少也预料了到他可能会那样做。尽管如此,你还是大声呵斥了他。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 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不,不会上当的,我绝不会上当!您是说我是为了使对方屈服而假装生气? 我可以断言那种事情连想的时间都没有。我并不是思考之后才发怒。愤怒完全是一种突发 式的感情!

哲人:是的,愤怒的确是一瞬间的感情。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 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 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 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 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青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啊。

  哲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 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哲人: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青年:哎呀呀,先生您可真是带着温和面具的可怕的虚无主义者啊!无论是关于愤怒的话题,还是关于我那位闭门不出的朋友的话题,您所有的见解都充满了对人性的不信任! 弗洛伊德说错了

哲人:我的虚无主义表现在哪里呢? 

青年:您可以试想一下。总而言之,先生您否定人类的感情。您认为感情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吗?否定感情也就意味 着否定人性!我们正因为有感情、正因为有喜怒哀乐才是人!假如否定了感情,人类将沦 为并不完美的机器。这不是虚无主义又是什么呢?!

哲人:我并不是否定感情的存在。任何人都有感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 如果你说“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那我就要坚决地否定这种观点了。我们并不是在感 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 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青年: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  哲人:假如某个人的过去曾遇到过父母离婚的变故,这就如同18度的井水,是一种客观的事情吧?另一方面,对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无论过去发生了 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青年:您是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哲人:正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 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青年:就是啊!正因为过去无法改变,生命才如此痛苦啊!

哲人: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 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 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你认同这种价值观吗?

  青年:这一点我也不想认同。尽管不愿意认同,但过去的力量的确很强大啊! 

哲人: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青年:总而言之,您的主张还是以“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的吧?

哲人:当然。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青年环视了一下哲人的书房。墙壁全部做成了书架,木制的小书桌上放着未完成的书 稿和钢笔。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 张。哲人所倡导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这对青年来 说根本无法接受。那么,该从何处破论呢?青年深吸了一口气。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青年:明白了。那么,我再说说另一位朋友的事情。我有位朋友Y是一位非常开朗的男士,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谈得来。他深受大家的喜爱,可以瞬间令周围的人展露笑容,简直是一位向日葵般的人。而我就是一个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在与他人攀谈的时候总觉得很 不自然。那么,先生您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应该会主张“人可以改变”吧?

哲人:是的。我也好你也好,人人都可以改变。 

青年:那么先生您认为我可以变成像Y那样的人吗?当然,我是真心地想要变成Y那样的人。 

哲人:如果就目前来讲恐怕比较困难。

青年:哈哈哈,露出破绽了吧!您是否应该撤回刚才的主张呢?

  哲人:不,并非如此。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你还没能理解阿德勒心理学。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青年:那您是说只要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我也可以变成像Y那样的人?

哲人: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例如,苏格拉底就没有留下一部自己亲手写的著作。将他与雅典的人们,特别是与年轻人的辩论进行整理,然后把其哲学主张写成著作留存后世的是其弟子柏拉图。而阿德勒也是一位毫不关心著述活动,而是热衷于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与人交谈或者是在讨论小组里与人辩论的人物。他们都不是那种只知道闭门造车的知识分子。

青年:您是说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想要通过对话来启发人们? 哲人:正是如此。你心中的种种疑惑都将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对话中得以解决。而且,你自己也将会有所改变,但那不是通过我的语言而是通过你自己的手。我想通过对话来导出答案,而不是去剥夺你自己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俩要在这个小小的书房内再现苏格拉底或阿德勒那样的对话?

青年:你不愿意吗?

哲人:岂会不愿意呢?我非常期待!那就让我们一决胜负吧! 你想“变成别人”吗?

哲人:那么就让我们再回到刚才的辩论吧。你很想成为像Y那样更加开朗的人,对吧?

青年:但是,先生您已经明确说这是很困难的了。实际上也是如此。我也只是想为 难一下先生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其实我自己也知道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哲人:你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青年:很简单,这是因为性格有别或者进一步说是秉性不同。 

哲人:哦。

青年:例如,先生您与如此多的书相伴,不断地阅读新书,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可以说知识也就会不断地积累。书读得越多,知识量也就越大。掌握了新的价值观就会感觉 自己有所改变。但是,先生,很遗憾的是,无论积累多少知识,作为根基的秉性或性格绝不会变!如果根基发生了倾斜,那么任何知识都不起作用。原本积累的知识也会随之崩塌,等回过神 来已经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阿德勒的思想也是一样。无论积累多少关于他学说的知识, 我的性格都不会改变。知识只是作为知识被积累的,很快就会失去效用!

哲人:那么我来问你,你究竟为什么想要成为Y那样的人呢?Y也好,其他什么人也 好,总之你想变成别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又是“目的”的话题吗?刚才已经说过了,我很欣赏Y,认为如果能够变成他那样就会很幸福。

哲人:你认为如果能够像他那样就会幸福。也就是说,你现在不幸福,对吗?

青年:啊……!!

哲人: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我这么说没错吧?

青年:……是的,的确如此!我承认我很讨厌自己!讨厌像现在这样与先生您讨论 落伍哲学的自己!也讨厌不得不这样做的自己! 哲人:没关系。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青年:先生您怎么样呢?喜欢自己吗? 

哲人: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青年:悦纳目前的自己?

  哲人:不是吗?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青年:您的话很严厉,但非常有道理。我的确不可以一直这样,必须有所改进。

哲人:我还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 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青年:不,不,这不可能。

哲人:为什么不可能?

青年:有人拥有富裕而善良的父母,也有人拥有贫穷而恶毒的父母,这就是人世。此外,我本不想说这样的话,但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人种、国籍或者民族差异依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关注“被给予了什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先生,您的话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是在无视现实世界!

哲人: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青年:对我来说,更换也好、更新也好,都是一样的事情!先生您总是避重就轻。不是吗?这个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请您先承认这一点。

哲人:我不承认。

青年:为什么?!

哲人: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 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青年: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这种话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哲人:这并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这是自古希腊时代就有的说法。你知道“无人想作恶” 这句话吗?一般它都是作为苏格拉底的悖论而为人们所了解的一个命题。 

青年:想要作恶的人不是有很多吗?强盗或者杀人犯自不必说,就连政治家或者官员的不良行为也属此列。应该说,不想为恶的清廉纯洁的善人很难找吧。

哲人: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 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 了人。即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 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青年:为自己?

哲人: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青年:……这跟我的事有什么关系呢?

哲人: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青年:为什么?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哲人:对你而言的“相应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自己选择了“不幸”呢?我也不了解其中的详细缘由,也许我们在对话中会逐渐弄清楚这一点。

青年:……先生,您是想要骗我吧!您还不承认吗?这种哲学我绝对不会认可!青年忍不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眼前的哲人怒目而视。你竟然说这种不幸的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还说那是对我而言的“善”?这是什么谬论啊!你为什么要如此愚弄我呢?我究竟做什么了?我一定要驳倒你。让你拜服在我的脚下。青年的脸眼看着红了起来。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哲人:请坐下。如果这样的话,意见不合也很正常。在这里,我首先要简单说明一下辩论的基础部分,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的问题。

青年:要简略!拜托您一定要简略!  哲人:刚才你说“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青年:生活方式? 

哲人:是的,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青年: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哲人: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 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 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青年:世界观?

  哲人: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 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青年:不,还是有点难吧。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哲人:可能也有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人生的状态”的意思。你一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青年: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哲人:是的。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

哲人:当然。  青年:哈哈……无论怎么说,您这种论调都太勉强了。当我注意到的时候,我就已经是这种性格了,根本不记得有什么选择行为。先生您也是一样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 性格,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哲人: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 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

青年: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到底在什么时候做了选择呢?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

青年:那么,退一百步,不,退二百步讲,假设10岁的我无意识地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但是,那又如何呢?说是性格也好、秉性也好,或者说是生活方式也好,反正我已 经是“这样的我”了。事态又不会有什么改变。

哲人:这不可能。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青年:重新选择?

哲人: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 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青年:那么如何才能够重新选择呢?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的吧!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 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 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 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 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 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 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 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 轻松、更能安心。

青年: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青年:……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啊。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青年:获得幸福的勇气…… 哲人: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吗?

青年:不,请等一等。我好像有点儿乱了。首先,先生您说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您是这个意思吗?而且,您还说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这些都是您的主张吧?

哲人:是的。

青年:并且您还说目的论的一大前提就是“人可以改变”,而人们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哲人:的确如此。

青年: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 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我以上的 理解没有错吧?

哲人:没错。 

青年: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这一点您并未说明。 

哲人:的确。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例如,你刚才说“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就能够幸福”。但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 做改变找的借口。

青年:为不做改变的自己找的借口? 

哲人: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 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 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 口。

青年:……他的心情我非常了解。

哲人: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

青年:梦也许会破灭啊!

哲人: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青年:……太严厉了。先生的哲学太严厉了!

哲人:或许是烈性药。

青年:的确是烈性药!

哲人:但是,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青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严厉不是这个意思!听了先生您的话,会让人产生“精神创伤不存在,与环境也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自身出了问题,你的不幸全都因为你自己不 好”之类的想法,感觉就像之前的自己被定了罪一般!

哲人:不,不是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 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青年:您是说我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

  哲人:是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过去。 青年:……好吧。先生,我不能完全同意您的主张,我还有很多不能接受和想要反 驳的地方。但同时您的话也值得思考,而且我也想要进一步学习阿德勒心理学。今晚我就 先回去了,下周什么时候再来打扰您。今天若再继续下去,我的脑袋都要炸啦。

哲人:好的,你也需要一个人思考的时间。我什么时候都在这个房间里,你随时可 以来。谢谢你今天的到来,我期待着我们下一次的辩论。

青年:最后我还要说一句。今天因为辩论太过激烈,所以我也许说了一些失礼的话,非常抱歉! 

哲人:我不会在意的。你可以回去读一读柏拉图的对话篇。苏格拉底的弟子们都是在用非常直率的语言和态度在与苏格拉底进行讨论。对话原本就应该这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214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07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543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2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24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07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1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5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4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25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1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85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64评论 1 26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67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6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