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和义伯父
和义伯父,寿终于八十七岁高龄。今日往生天国,不胜悲戚。
虽然一年多来,他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我心目当中的那个硬汉巧匠形象终于没有抵挡过岁月的侵袭,而今当他终于走完了八十七年不平凡的一生的那一刻,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的内心还是忍不住地一恸。我还是不敢相信,那个从小就被爸爸拿来教育做人要像和义伯父那样,勤谨巧实,为人忠厚的光辉形象,怎么会突然间就坍塌下来呢?不敢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于是赶紧放下手中忙的那样纷杂繁乱的琐事,来到他居住了四十年的小院,把他人生当中唯一的一件需要麻烦别人的事件办好。
在我的记忆中,和义伯父手巧灵便,从我记事的时候就知道他是村里面出了名的木匠,他家里有的最多的还是那些传统的木匠用的工具,我小时候的那些生活常识其实有不少是在和义伯父家庭的木匠作坊里面学到的。墨盒、刨子、凿子、各种各样的锯、斧头,当然还有很多制作精致实用的木质农具,木质家具等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和义伯父家简直就是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木质博物馆。以至于左邻右舍的不少家庭日用的木质品都是和义伯父的手艺流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眼光的提高,和义伯父的手艺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每次过年过节,回到老家,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回到和义伯父的老院子,看看他收拾干净利落的院落,栽种的小枣树,他在树杈上绑扎的健身用的铁管已经被他勤快得摩挲得光亮如新,看不到一点生锈的痕迹。七十多岁的他依然健步如飞,每天早晨起个大早,背着粪筐,绕村一圈,有牲口粪就拾,没有就当锻炼身体。回家以后,点火烧柴,熬上一大锅山药粥,一口气喝上他三四大碗。虽然村边的牲口粪越来越难拾到,但是和义伯父养成的良好的健身习惯却实属难得。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勤快人,干活干净利落,小院虽然只有一个人在居住,虽然房屋破旧不入时,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眼见得周边左邻右舍纷纷翻盖垫高,高门大院,他却依然保留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民居的旧屋不变,家里的陈设家具也多以木质的家具为主,绝大多数的用品都是他一手打制而成,看着身边这些自己亲手打制而成的用具,可以想象得到他内心一定有一种不一样的自豪感。
听老人们经常把和义伯父的人生经历当做励志故事讲给后辈听。和义伯父在家里兄弟两人,他是大哥,因此很早就成家立业,顶门立户。他十四岁与我大娘成亲,十六岁当爹,后来陆陆续续生了六个姑娘。由于我比较小,早年的很多事情不是亲历者,知道得很不详尽,我只知道在他六十岁的时候,我大娘去世,从此后他便一个人,守着一套宅院,又生活了二十七年。要不是去年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从去年冬天开始不得已落炕,伯父一辈子不怎么麻烦人,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从来不向别人张嘴,就凭这一点再加上他高超的木工技艺,在这小小的村庄里面,只要一提到和义伯父的手工技艺,没有不佩服的,只要一提到和义伯父的大名,没有人不夸赞他的为人的。
今天,六个姑娘和十几个外甥外甥女听到姥爷去世的噩耗以后,纷纷来到他的灵前哀悼痛哭。绝大多数孙辈都已成年,娶妻生子,他们一定还能记起小时候在姥姥家度过的那些童年时光,姥姥去世的早,但是他们对于姥爷的记忆一定会是非常长久而且深刻的。而今,可亲可敬的姥爷也去世了,相信孙辈们的心目中自己的姥爷一定会是一个高大和蔼无所不能的光辉形象。
村里人来到他的小院,为他办最后一件人生大事,人们抬出了很多年以前,他就为自己打制好的棺材。亲朋好友晚辈们细心地为陈列了多年的棺木打磨上漆,黑色的墨汁漆了一层又一层。人们一边上漆一边念叨着和义伯父的那些轶事,以及他在八十七这个年岁去世,就是在村里也很少有人能够企及这个高龄吧。
和义伯父一辈子不愿意求人办事,能自己解决的事绝对自己动手。那一年大年三十,我到他家去拜望,已经到了中午,才看到他自己一个人在准备午饭,看到他弯着背在灶前忙碌,锅里熥着的也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他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需求和欲望,考虑的无非是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不到万不得已他不让孩子们在身边照料。越是这样,孩子们越不会让自己的老父亲吃苦受罪。最后的这几个月,六个姑娘两个一拨轮流照料,一直坚持到最后。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孙男甥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大家子人,但是她们每一个都毫无怨言地照顾到老父亲的临终时刻。
人死只是生命的结束,但是在子女的心目中,老父亲是永远存活的。和义伯父虽然去了,我会很长时间怀念他的。愿他一路走好,千古流芳。
和义伯父安息吧,侄儿谨以此致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