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光伏展刚刚结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整个行业,那就是纠结。
上一章讲过,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各个环节互相渗透、相爱相杀。由于一体化企业在2020年尝到了甜头,更多的企业进来开始做一体化,又直接导致了专业第三方公司的订单波动被剧烈放大。
需求决定股价,反应到行情上,光伏展后的行业也是波折不断。
先把结论放在前面:适当涨价可以接受,哄抬价格是竭泽而渔。硅料价格拐点之日,就是行业底部反转之时,不负责任地判断2021年六月底之前能看到拐点。
先来看看曹老师怎么说
阳光电源董事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业界人称曹老师。
作为理事长,也作为行业里面最敢说的大佬之一,在回答提问的时候给出了光伏内卷下的原因:
光伏产业链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生产周期造成的。前端扩能周期长,扩产时间长,而后端的产能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这个背景下,扩张得非常快,导致供需失衡。
而更关键的,应该是下面提到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呼吁光伏企业,需要拿出更高的格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产业链的前端,存在多道价格哄抬的情况,行业协会也将采取相关措施,来起到警示作用。
寻找价格变动的真实原因
先来看一组数据,是CPIA公布的2020年国内各环节产量数据:
多晶硅产量约39.2万吨,同比增长14.6%;硅片产量约161.3GW,同比增长19.7%;电池片产量约134.8GW,同比增长22.2%;组件产量约124.6GW,同比增长26.4%。
再翻译成图表,可以看得更直观。行业越靠下游,产量扩张速度越快,给上游的感觉就是满产满销供不应求。
对于大宗商品,供需决定价格,硅料上涨就很好解释了。
但是,还有很多疑惑要解释
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看完会有进一步的疑惑。
2021年04月国内并网175万千瓦,同比增长53.51%;2021Q1国内并网533万千瓦,同比增加55.26%。
解释一下就是说2021年一季度,国内并网只有5.33GW,这个数字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差的装机量。如果再加上国外不完全统计的数据,初步估算全球装机也就是35GW。
要知道,2020年四季度,全球装机量可是达到了45GW。
下面就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45GW需求的时候硅料只有80块钱,而需求35GW的时候硅料价格居然到了120块钱?
有人会说,2020Q4行业内还有额外库存。有库存确实没错,但是堆积的硅料库存,无论如何不可能解释价格从80涨到120,足足上涨50%。
是硅料的定价机制出了问题
先来科普一下硅料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分以下两种。
一种是长协订单,一般是行业里面几个大的下游公司,提前半年或者一年锁定硅料的供给。但是,长协订单是锁量不锁价的,也就是说量可以保证供给,但是价格要随行就市再稍微打点折扣。
另外一种江湖人称散单,一般是行业里面相对小的公司,为了保证生产用市场价向硅料厂拿单。
说了半天,其实就类似批发和零售的关系。
问题也就出现在了零售的定价上,前面讲过虽然有了长协订单可以保证供给量,但是价格是参照零售价格来定的。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硅料厂在2020年底的订单结构,80%以上的产能被长协单锁定,留出10-20%供给散单客户。
大家也都知道,从2020年开始,新进入了一批跨界进来做硅片的企业,而且个个扩产目标都不小。新的硅片企业,为了建好能够投产避免尴尬,上来直接搞竞价拍卖价高者得,直接把价格抬到很高。
几年前的格局,是隆基和中环合计占到70%的硅片产能,只要两家都不买硅料就卖不出去。
现在时代变了,两家龙头不买,有一堆小弟抢着买,最后把该供给龙头的硅料都快抢光了。
如果硅料厂再过分一点,现在200块钱的价格总会有大厂不敢采购,直接拿出来多余的硅料竞价拍卖。
一方面拍卖的高价硅料占比高了,另一方面高价硅料又会反过来拉高长协价格的定价。
看起来是一举两得,实际上是竭泽而渔
囤货涨价,早就不是新鲜事。远有1949年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解放,投机商囤货哄抬物价,最后被赔得底掉。近有2020年疫情期间,药店囤积天价口罩被罚。
以史为鉴,想钻国家政策空子哄抬涨价的,早晚有一天要自认倒霉。当然,现在意识到,也还不晚。
最后,还是引用曹老师的讲话做个结尾:呼吁光伏企业,拿出更高的格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