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这张百度上的图片,展示出专利布局的三个方面。右侧是公众号“专利实用主义”提出的专利布局的三个方面,最基础的一个方面是面向产品的专利布局;其次是面向竞争的专利布局;最后是面向未来的专利布局。
面向产品的专利布局,包括左图中的产业链和企业研发成果保护这两个方面,在前两篇已经以美容电子产品为例进行了说明。
面向未来的专利布局,则是围绕未来的基础性关键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布局专利。最典型的是通信界企业在不同时期,分别围绕3G\4G\5G技术标准布局专利。华为任正非说华为现在进入无人区,就意味着华为已经超越竞争对手(至少是与之并驾齐驱),需要自己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时,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相应的基础性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就应运而生。围绕技术标准布局专利,积极利用标准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尽可能减少标准方案中某些要求或规范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企业有针对性的调整其技术研发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开展相应的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围绕标准方案来扩展自身的技术优势。
面向竞争的专利布局,则是围绕竞争对手的发展路线设置障碍。现在就聊一下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
通常,在两种情况下进行这样的面向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一种是为了完成企业专利申请指标,在面向企业自身的产品和面向未来这两种专利布局方式得到的专利数量仍不足以完成专利申请指标的情况下,启动面向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另一种情况是,与竞争对手的竞争白热化,企业经营层已预测到双方迟早会有正面冲突。
面向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其效果越来越难预测,或者说越来越不值得期待。一方面是目前的产品(例如电子行业、互联网行业)更新周期缩短,专利公开期长(当然,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好一点,很多都提前公开了)、授权周期长(实用新型虽然授权周期短,但是容易被中止诉讼;而且实用新型的客体不包括方法)等因素导致利用授权专利来维护权益,越来越不现实了。可能出现企业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还未授权,产品就已进入衰退期,难以获得为当红产品发起诉讼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针对的竞争对手的特定产品(技术)是否是爆款产品,专利人员和技术人员很难预估。因此,可能出现针对该竞争对手的特定产品布局了专利,最终却因为该产品销售不畅,很快就退市了。
因此,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大概更多的是限制对方的技术发展,偶尔可以发起诉讼,造成社会效应而已,并不以经济效益为衡量因素。一家之言,仅供讨论。
至于如何进行面向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首先,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路线、专利布局信息等,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专利布局基础方式:依据竞争状况进行针对性布局》http://www.ipcoo.cn/bujun/201501/00000014.html。
其次,在获得竞争对手的专利、技术、产品等信息之后,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讨论,选取特定产品或特定技术,进行专利围堵或规避。这往往需要技术人员的支持。
最好的做法是,技术部门对前述选取的特定产品或技术已立项,进入正式的产品研发项目。这样,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资源,找到差异化技术路线,进行专利规避;或者就是在同一技术路线上(国内企业由于市场和技术限制等种种原因,经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道专利风险也要上该产品或技术),围绕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外围专利,形成围堵。
最后,如果有项目,以该项目为基础进行专利挖掘,同时注意回避参考竞争对手的专利,形成企业自己的专利布局。如果没有项目,则只能是找技术人员配合专利人员冥思苦想了,这时TRIZ理论就有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