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IT桔子旗下的垂直类媒体“拓扑社”微信公众账号也运营了一个半月了。这篇东西本来应该写在跨年的时候,结果昨晚上估计老天看我吃了太多烧烤愤怒了,一巴掌把我扁桃体抽发炎了,还高烧不退,于是我出了几身汗以后凭借着大无畏精神去诊所挂水。现在活过来了,就想写写之前一直想着的一些东西,算是给自己的行为准绳吧。
一、有所选,有所不选。
选在此处是选题,也就是写作的素材和主题来源。作为一个IT行业的记者,涉猎的内容需要紧跟潮流,但思考必须有独立性,分清国内外某行业的差异,并思考内外差异的原因所在——可能是因为大环境,可能是因为政策,还有可能是因为经济体的特性和交易链条的不同……而思考清楚这些对于选题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新东西出来的时候究竟是趋势所在还是叫好不叫座,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出现众多山寨者,记者自己会有判断,然后,根据这个判断决定要不要报,什么角度,报多深。我们做媒体很大一部分的重心会在流量上,因此报道的素材(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创业者)必须如一篇小说或戏剧一样,有一个话题点甚至是冲突点,这样才有深挖的空间,才有流量。记者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商人,就算文字可以按钱来计算,也必须让文章有超于有数的金钱的价值,不能因为这个公司看起来很需要PR我就写一篇毫无内容的PR稿,也不能因为这个公司要给你多少钱做公关费,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着他们提供给你的假数据假交易放到你的媒体中去。
二、有所写,有所不写。
选好了题,就要开始动笔。我最近发现,我写过的一些流量比较高的文章一定不是在当天出稿,有一些文章甚至是我把素材在脑内后台运行了一周以后才开始动笔写。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去探寻的过程,探寻什么呢?探寻“冲突”、探寻“寻常和不寻常”。
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为什么90后创业者这个概念曾几何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时90后还年轻,不怎么具备社会资源和商业经验,那么这就是一个冲突点。尤其做2B的,比如某协同平台的CEO,90年,刚打出来的时候没少被媒体写,但是三年过去了人家也拿到B轮了以后,界内已经承认了这家厂商的地位,而媒体炒一个话题炒三年也早就腻了,因此再出来关于这家协同平台的新闻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些别的话题。比如说这家协同平台最近上线韩文版,而且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这对于文化输入大国中国来说,是一个很标准的文化输出,而且还是一种先进的工作方法论的输出,那么这又可以视作是一个“寻常与不寻常”的冲突点,才会成为新闻,才具有传播的价值。如果写得很浅、很平,无风无浪,不如不写;如果想不出来怎样可以不浅、不平,有风有浪,两个办法,第一,接着想,第二,反思自己为啥要选这个题,规避这种现象。
当时我写某国内H5在线制作平台的时候我就差不多后台运行了一周。他们家很特别,技术和产品没得说,甩同类厂商八条街除了学习难点,但是融资故事不好讲,CEO跟我说的时候愤愤然“懂这行业的太少了!”,我想了想,可能不止这一个原因。而很明显这家公司身上最大的冲突点就在于,产品非常棒,数据和流水也非常好,结果卡在融资上,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因为资本寒冬对于B端公司来说其实是好事,自己要是做得好,更容易被资本注意到,拿到钱。那么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冲突点。整篇文章只有两部分:介绍产品,剖析融资故事不好讲的原因。文章出来以后流量还可以,快赶上一些投资人访谈的流量了,采访创业者的流量这一篇应该差不多是最高的。但是如果不着墨于这个“冲突点”,那么其实这篇文章的流量可能就没有这么高。
三、有所思、有所不思
思的是逻辑,不思的是杂念。记者写文章的时候必须专注于文章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做每一篇公司报道的时候都要时时记得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家公司所处什么行业?行业的境况如何?市场容量有多大?存量还是增量?增长速度快不快?
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以后,就能初步判断这个行业能不能出好生意。
2、这个行业中的商机有几种展现方式(比如B2B电商就有几种,信息撮合、SaaS、重度整合供应链……不同行业侧重不一样,还有类似于是从信息撮合到SaaS还是从SaaS到信息撮合的争议,等等),这些展现方式是针对什么行业痛点,这家公司选择的是哪种,在本行业内能不能做出来,是用了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将什么样的服务提供给什么样的群体怎么挣的钱,这个讲清楚了,基本文章的逻辑就不会出错了。
3、以这家公司现在的软硬条件,到底能不能挣到钱,挣钱的速度快不快。
这个问题的答案用来判断该公司是否有冲击行业龙头的能力,往往还要跟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三到五年后的竞争态势将会如何,会不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好获取,问问创业者和投资人就OK。
4、为了挣钱,这家公司还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现金流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影响对于这家公司生存能力和想象空间的判断,多样的盈利模式理论上要更加安全,毕竟鸡蛋不在一个篮子里,同时盈利模式也是资本非常看重的一点。而且多样性获取现金流的方式往往会透露出一些这家公司未来发展的风格,而且跟创始人或团队的个性高相关。
5、为啥投资人投了。
这个不用细说,资本嘛。无论是赌赛道还是赌选手,是看懂还是没看懂,是高回报还是低回报,是没布局还是没投着,心里要有数。
这五个问题差不多就是该有所思的地方,有所不思的比如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就没必要都思一遍,比如这个创始人外表太差我就不觉得他能做出大事(亿欧网创始人分分钟打脸);比如这个创始人拽拽的又高冷,聊天如同挤牙膏;比如创始人决定创业的时候他说的是吃了一个肉夹馍还是一个煎饼果子这种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就统统刨除吧,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读者的注意力不能被这些东西吸引,一篇创业者类报道如果想挖出比较深的东西,顶多2500字,多了绝对是有些地方需要砍。投资人的会多一些,三四千、四五千都是有可能的。
四、既要保持一个空瓶状态,又要有自己的脾气
空瓶状态我认为是一种很谦和的、默认自己跟受访者交谈之前什么内容都没有的,对于受访者的一种全盘接纳,在聊的时候要假定他说的都是对的,我是来学习的,这样的态度可以聊得很好,让受访者不知不觉讲更多,然后在写的时候再把自己独立出来,让自己不要被PR掉。
自己的脾气其实是一种原则,时刻记得你是个记者,是无冕之王,媒体本身是一种超脱在食物链之外的存在,因为有话语权所以自带外挂,你并不是一个传声筒除非你被上司或公关费捆住了手脚,实事求是,该写啥就写啥,有争议的大不了咱们删掉,记住写的是客观的中立的报道而不是甲方要求的软文,除非真的接了这个业务,否则媒体不需要伺候甲方,对记者不客气就是对这家媒体不客气,这样的公司大可以把它们拉进黑名单,每天新闻这么多,我非报你不成?
不过这种奇葩公司还是比较少见的,绝大部分创业者对媒体还是非常友好的。
嗯,大概就是这些吧,勉之。
新年快乐。祭奠一下自己基本没法出去玩还要天天挂水的三天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