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雪莉在我们眼中是一个温柔、称职的妈妈,因为她有孩子后,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包揽孩子的吃喝拉撒,关注孩子喜怒哀乐,希望养出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然而,最近她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变得叛逆、无礼,经常动不动就和她冷战、摔门离家,让她心碎不已。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何我们全身心的付出,在孩子身上却看不到回报?
《亲子沟通密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这么简单》一书中,作者说Liliane(邹璐) 认为,这一切都根源都在与亲子沟通上。
亲子间的沟通不畅,会让细微的矛盾冲突逐渐放大,最终让两代人之间心越来越远,越来越冷。
要知道,亲子沟通从来不是不以控制孩子、让他们顺从听话为目的,而是能够贴近他们的内心,发现他们的潜力,赢得他们的信任。而《亲子沟通密码》一书就是以此为目标创作,
本书作者Liliane是两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高情商沟通专家、演说家、投资人、跨国商业谈判首席翻译、海外华商会副会长。
在书中,她以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和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学为基础,结合自身在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国际协作和商务谈判中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亲子沟通的7个关键密码,分别是动态、反挫、观察、联结、读心、引导和赋能。
通过这7个亲子沟通密码,Liliane帮助许多家庭改变了原有沟通风格,重建了亲子关系,开启了幸福生活。
亲子沟通密码1——动态
每个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会动态地看待孩子,看待情绪,看待自己,会让自己的视野放大,获得新知。
而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懂,常常容易将“刻板印象”投注在他人身上,尤其是父母。
比如昨晚我们在小区里散步,遇到的一家人,夫妻俩正在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突然爸爸义愤填膺地说:“儿子不是不聪明,就是懒……”然后一一列举了孩子的各种懒惰行为,丝毫不理会走在后面的孩子越来越低落的情绪。
著名传播学奠基人沃特·李普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
我们是先理解,后定义,还是先定义,后理解?
通常我们大多数人都容易陷入“先定义,后理解”的误区中,就比如这个爸爸,他认为孩子懒,那么就会把孩子的很多行为如学习成绩不好、做事情不积极等归结为懒惰,而这种刻板印象投注在孩子身上,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进一步认为自己就是懒,改不了,也不想改。
如何破除这种刻板印象呢?书中介绍了一个小工具“刻板印象清零表”(如图)。
将我们的刻板印象、它的反义词以及具体事例列出来,比如“懒惰”的反义词是“勤快”,具体事例“孩子会在妈妈大扫除的时候帮忙扫地、擦桌子”等等,通过这样列表,我们就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孩子,从而也让他们认识到全新的自己,做出改变。
一个无法看见父母真实需要的孩子是不具备同理心的孩子,我们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同时,会让孩子理所当然的觉得父母的需要都不重要,我们的需要凌驾于一切之上。
亲子沟通密码2——反挫
人生犹如航船,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面对挫折、失败、矛盾、冲突时,你会怎么做?。
作者讲述了自己在过去7年中曾被多次误诊为癌症的经历,在反复治疗无果后,他们一家甚至飞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求医。当时,她在美国一家医院里治病,听到病房外有钢琴声传来,是一个小男孩在弹琴,她以为这是志愿者给病人们的宽慰,后来才知道,小男孩也是病人,来这里住院治疗白血病的。
这件事让她意识到:“我们无法改变经历,但我们可以定义经历带来的意义。”
积极面对挫折的结果是,不仅她重新收获了健康,老公孩子都在她的影响下更加积极生活。
从失败中寻找积极的意义,是童年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大礼。当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也会效仿父母,给自己按下那个转换思维的启动键,从积极的一面去解读它,战胜它。
亲子沟通密码3——观察
一天下班回家,孩子他爸看到书房被弄得乱七八糟,于是气不打一处来,揪住在一旁玩耍的孩子就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乱丢东西,能不能懂事一点?”
他不知道,孩子之前是在书房里捣鼓着要给爸爸送的父亲节礼物,还没来得及收拾。
由于爸爸的一通责备,接下来的事情不难猜,爸爸生气,孩子委屈,不是各自冷战就是互相吵架。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去评价孩子,而不是观察孩子。殊不知,评价引发沟通危机,观察才是正解。
观察,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和动向;而评价,是对事物或人进行评判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前者与事实接近,而后者常常容易掺杂个人主观意见,形成刻板印象。
“你总是这样,乱丢东西”这是评判,而观察是“我看见书房桌面摆满了各种文具”。不一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有不一样的反应。
如果使用观察方式和孩子沟通,他可能自己就会觉得把书房弄乱了不好意思,然后把关注重点放在怎么改变这个事情上面,而不是放在对抗我们的情绪上。
亲子沟通密码4——联结
联结是从心底里去理解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需要。
和孩子讲道理的前提是,我们要先和孩子建立沟通的基础,那就是理解和信任。书中介绍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先同理情绪,再讨论问题”。
通过“描述观察+表达感受”的对话,来识别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情绪,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理解、被信任和被接纳的,他们能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需求。
亲子沟通密码5——读心
马歇尔·卢森堡说,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就好比上文中提到的指责孩子“总是这样乱丢东西”的爸爸,他可以强令孩子收拾好东西,却忽视了,这只能解决孩子的错误行为,却因为没有去体会他的感受,没有理解、关注他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心结产生。
如何读懂孩子的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就需要用到书中提到的4C模式,联结情感、确认需要、缩小差距,创建行为计划。
之前我们已经说到联结情感和确认需求,在此基础上,缓解情绪,缩小策略与“需求”间的差距,把权利还给孩子,共同创建执行计划,达成一致目标。
亲子沟通密码6——引导
没有孩子可以被说服,除非他愿意。
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而不是强令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改变。
我们常常会陷入“关注孩子身上的问题,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如果能尝试忽视问题,把重点放在目标上,问孩子和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就能够避免无谓的指责和冲突。
这便是以成果为导向,进行引导式沟通的优势。
亲子沟通密码7——赋能
最后一个亲子沟通密码是“赋能”,给孩子赋能,需要家长具备3种能力:反转力、接纳力、强制力。
当孩子失败受挫时,告诉孩子“你能行”“再试试一定能成功”等,这样的反转力让孩子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回馈,从而不会质疑自己,失去自信心。
接纳力则是父母应该学会管理期待和现实的差距,我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学会管理我们的期待值,在现实中去发掘孩子的优点,点亮优点,会让孩子越变越好。
强制力说的是要有原则和底线,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也需要给孩子制定规矩方能成成才,当面对挑战原则性的问题时,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同时也是让孩子学会理性认识。
结语:
“孩子随身携带着一个隐形工具箱,我们所用的沟通方法、对话方式,他都默默地收纳在自己的工具箱里,成为他为人处事的法宝。”
因此,千万不要小觑了亲子沟通的意义,相信这7个亲子沟通秘密,会帮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拥有美好的生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