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莫名迷上了《西游记》,那种吸引力无法言说,很是不可思议。毕竟,真正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又有许多?
或许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新的小点,和电视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书里,一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唐僧虽是金蝉子转世,却也只是肉胎凡体,摊上事情时会怪罪抱怨,句句不离连累之词,困于妖魔之手时会胆怯啼哭,迟迟不到西方之地时会灰心意懒,每逢险山峻水时便提醒徒弟多加小心,而不只是一个心无杂念的得道高僧;行者虽生性无状,泼猴一只,却足智多谋,极懂得人情世故,虽说在这方面沙僧最为出色。由一开始的明哲保身,察言观色到之后屡次进言,不仅为行者说情,关键时还出谋划策,这些转变都是他看清局势后的对策。而八戒和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谓不深。处处都是心眼对策,就连解救师父的途中,也不忘相互捉弄。这一个个都是鲜活有生命的人,而不是脸谱人物。当然,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一点小趣处,如行者担忧明日战妖魔辗转难眠,摸师父的光头,挑担的是八戒而不是沙僧,师父途中思乡情切,忧愁不知何日可至,有时还有些微后悔之意,这些小细节里,是真真实实的生活。
书还只看了一半,却忍不住写感想。大概是书之外,也见些情绪。随口与朋友提起在看《西游记》,不知是我的讲述确实生动有趣,还是她对其也颇有兴趣,一个早餐,竟然吃了半个小时,去教室的路上她让我继续讲解,她听的认真,我讲得有劲。再一次偶然与另一个朋友提起时,她却兴意索然,看着她的表情,我瞬间没有了讲下去的欲望。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反应完全不一样。不同人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之所以有时候会尴尬冷场,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是聊天聊的很生硬,一是不太幽默,或是知识面太少,对于别人给的话题,因为不了解或者没有深思,给不出回应。这样的事多发生几次,自然就冷下来了。这一点居然是父亲对我说的,想想自己还是稚嫩了些,长辈自有他们的阅历和智慧。
这些天琐事极多,却不忍释书,大一时就看过关于解读《西游记》的书,那时深觉有趣,却不曾想翻看原著。想是年龄增长,接受和偏爱的也不一样了。看书时某些观点和那本解读的书不太一致,可那个时候没有产生怀疑。因为对原著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对那些观点深信不疑,无法反驳,现在仔细阅读,又是一番感受。不禁想我们很多时候被一些舆论误导,如药家鑫事件,我们只是一味的谴责,可若不是看了柴静的采访,又怎会知晓药家鑫并不是大家眼中的恶魔呢,他那么残忍地杀害路人,或许只是因为在那一刻,很害怕那个被撞的路人找自己父母的麻烦?不正是因为不太了解真实情况同时又没有资源或者意愿去调查了解真相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有疑必查,千年之前,东坡先生便有此念,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拥有互联网这样的便利,不利用实在是浪费。
重温经典,在这二月的最后一天,
西游同行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降魔之后,自然是伏妖! 魔和妖有什么区别? 所谓魔由心生。一切的心内恐怖,都是由自己的心变化造作而成。整个《降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