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 辽阳边义
倚门倚闾(901)
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殷切心情。《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闾,古代里巷的门。黄遵宪《别赖云芝同年》诗:“倚门倚闾久相望,不可以留行束装。”
群轻折轴(902)
《国策•魏策一》载张仪说魏王:“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熟计之也。”谓即使是轻的东西,堆积过多亦能把车轴压断。比喻小恶如任其滋长,亦能造成大的恶果。
狡兎三窟(903)
狡猾的兎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现在用于贬义。语出《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冯驩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904)
《国策•燕策二》记载,赵将攻燕,苏代为燕国对赵惠王说:“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曝,晒太阳。禽,捉。)因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狐假虎威(905)
《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以“狐假虎威”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
旷日持久(906)
亦作“旷日弥久”。空废时日,拖延很久。《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又《燕策三》:“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孤臣孽子(907)
同“孤孽”。《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孤臣:古代帝王所不太亲近的、孤立无助的臣子;孽子:古时称不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旧时指不被重用而顽固地效忠于其君上的人。
挥汗成雨(908)
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象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语出《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祍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后也形容出汗很多。如:挥汗如雨。
不可同日而语(909)
指双方大不相同,不能相提并论。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汉书•息夫躬传》:“臣与禄(公孙禄)异议,未可同日语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洪觉范》:“公痴叔诗,如食鲥鱼,惟恐遭骨刺,与岐山猪肉不可同日而语也。”
闻过则喜(910)
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高兴。《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陆九渊《与傅全美书》:“过在所当改,吾自改之,非为人而改也。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911)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以后的借鉴。《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陈子昂《谏用刑书》:“臣每读《汉书》至此,未尝不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行百里者半九十(912)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高诱注:“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如强弩,至牙上,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张九成《送陈朝彦序》:“'行百里者半九十。'知之何难,终之实难。果能终之,其所成就当如何哉!”经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相人(913)
旧指观察人的面相以判定其吉凶荣枯。《左传•文公元年》:“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汉书•艺文志》有《相人》二十四卷。《汉书•蒯通传》:“僕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
缘木求鱼(914)
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方式、方法完全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云笈七签》卷七O:“作者之意,既其如彼;后学之见,又且如耕田种稻,缘木求鱼,期于有获,难矣。”
近幸(915)
宠爱。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战国策•赵策一》:“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亦指帝王宠幸的臣子。《后汉书•张纲传》:“近幸赏赐,裁(才)满数金。”
朋比(916)
依附,互相勾结。《新唐书•选举志上》:“向闻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朋比为奸:形容坏人结成集团干坏事。《新唐书•李绛传》:“趋利之人,常为朋比,同其私也。”
朋党(917)
为私利而互相勾结。《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晋书•郤诜传》:“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后专指排斥异己的结党宗派。如唐中叶有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宋仁宗时,欧阳修、尹洙、余靖等也被人指为朋党;欧阳修曾作《朋党论》以自明。
肩摩毂击(918)
亦作“毂击肩摩”。肩膀擦着肩膀,车轮撞着车轮。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梁书•武帝纪上》:“媒孽夸衡,利尽锥刀,遂使官人之门肩摩毂击。”
弊俪(919)
“俪”应为“⻊”加“丽”。同“敝屣”。破草鞋。比喻不足珍惜的东西。《战国策•燕策一》:“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俪。”
海内(920)
四海之内。古代传说中国疆土的四周有海环绕,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如:风行海内。《战国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讪敌国,制海内。”
积羽沉舟(921)
羽毛堆积多了可以把船压沉。比喻积小患可以致大祸。《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列眉(922)
两眉对列。形容真切无疑。《战国策•燕策二》:“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列眉也。”鲍彪注:“列眉,言无可疑。”后用以形容明白显见。《野叟曝言》第十九回:“若执于死书,便蹈赵括之故辙,如医者之具有成方,而末施于症。不若《左传》之一症一方,朗若列眉也。”
反北(923)
北,通“背”。亦作“反背”。背叛;叛逃。《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三国志•魏志•杜袭传》:“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
侧目(924)
不敢正视。形容畏惧。《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又,犹怒目而视。形容怒恨。《汉书•刘向传》:“时恭显许史子弟、侍中诸曹,皆侧目于望之等。”
势不两立(925)
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并存。《韩非子•人主》:“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能无危?”《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也作“誓不两立”。
炊桂(926)
谓薪贵于桂,喻生活困难。《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应璩《与尚书诸郎书》:“饭玉炊桂,犹尚优泰。”
天崩地裂(927)
亦作“天崩地坼”,“地坼天崩”。天崩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倒塌或爆炸声音的强烈。《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已来,灾谴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雪耻(928)
洗雪耻辱。《战国策•燕策二》:“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淮南子•氾论》:“大夫种(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
亡羊补牢(929)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牢,关牲口的圈。意谓失去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陆游《秋兴》诗:“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
自圆其说(931)
使自己的说法圆满无破绽。有时也形容找出理由掩饰自己的谎言。方玉润《星烈日记》七十:“以世俗之情遇意外之事,实难自圆其说。”
天寒地冻(932)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宋王十朋《南州春色》词:“莫恨东风吹不到,著意挽春回,一任天寒地冻,南枝香动。”元姚燧《新水令•冬怨》曲:“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
明媒正娶(933)
明:光明正大。正:合乎礼仪。旧指经媒人说和后,父母同意,通过传统礼仪迎娶的婚姻。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现放着保亲的堪为凭据,怎当他抢亲的百计亏图;那里是明媒正娶,公然的伤风败俗。”《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我劝你能着些罢,咱们又不是明媒正娶来的。”
薪尽火传(934)
前柴烧尽,后柴续燃,火种相递地留传下去。语见《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是庄子所谓的形骸有尽但精神不灭的观点。后用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简称“薪传”、“传薪”。唐孙华《送门人时期五贡人太学》诗:“练川文笔旧称雄,太仆薪传应未烬。”
寒冬腊月(935)
指农历的十月(寒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年前最冷的三个月。亦泛指寒冷的冬季。汉苏武《古诗之四•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霸。”唐韩愈《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傲雪凌霜(936)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历长期磨炼,面对逆境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宋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论》:“如松柏之性,傲雪凌霜。”
冬烘先生(937)
冬烘:糊涂迂腐。指昏庸浅陋的老学究。语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八卷载:唐郑薰主持考试,误认颜标为鲁公(颜真卿)的后代,把他取为状元。时人作诗嘲笑他:“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冰鉴(938)
古代盛冰器,用以冷藏食物。《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鉴,镜子。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亦指明月。元稹《月》诗:“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本来(939)
原有的,原先的。《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以舅》:“那过善本来病势已有八九分了……到晚上愈加沉重。”亦表示理所当然。白居易《白发》诗:“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
暗香疏影(941)
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树影。指梅花。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二首》之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驿路梅花(942)
三国东吴陆凯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官桥杨柳和愁折,驿路梅花带雪看。”表示对亲友的问候与思念。
乌生八九子(943)
即《乌生》。乐府《相和曲》名。古辞内容写乌在树上为弹丸所杀,而苑中白鹿、摩天黄鹄、深渊鲤鱼,人亦得而烹煮之,结语则谓人生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一说:此系以乌、鹿等之遭遇,譬喻当时世路的险恶。
雪虐风饕(944)
虐:暴虐。饕:贪婪。形容风雪交加,天气非常寒冷。语见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冷灰爆豆(945)
在冷灰里爆豆。比喻方法不对,徒费力气。或比喻事情凭空突然发生。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俗语皆有所自……'对牛弹琴'、'作死马医'、'冷灰爆豆',皆见禅录。”宋黄庭坚《翠岩真禅师语录序》:“各梦同床,不妨殊调;冷灰爆豆,聊为解嘲云耳。”
春和景明(946)
春光和煦,景物明丽。语见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锦上添花(947)
锦:彩色大花纹的一种丝织物,比喻鲜艳华美。在锦上面再绣上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加美。宋黄庭坚《山谷集•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仰事俯畜(949)
亦简作“事畜”。谓对上侍奉父母,对下养活妻子儿女。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后以泛称维持一家生活。钱泳《履园丛话•书周孝子事》:“家无豪末之产,赖其母汪勤事纺织,仰事俯畜。”
元宵(950)
夏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亦称“元夜”。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称“灯节”。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韩偓《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也是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要吃汤圆,故称汤圆为“元宵”。
水清无鱼(951)
水太清澈,鱼就存身不住。比喻人太苛察,就不能容人。或者说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引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徒,同类,同伙)现在有时用以说明事物不可能绝对地纯。
歃血(952)
歃:饮;微吸。《左传•隐公七年》:“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歃血:吸血;口含血。一说,以指蘸血,涂于口旁。古代订盟时表示信誓的一种仪式。《孟子•告子下》:“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纵)。'”定纵,定合纵之约。
易如反掌(953)
形容办事情像翻手掌一样的容易。《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赵岐注:“以齐国之大,而行王道,其易若反手耳。”《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北史•裴陀传》:“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濛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
流俗(954)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朱熹注:“流俗者,风俗颓靡,如水之下流,众莫不然也。”后泛指世俗。多含贬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绰有余裕(955)
亦作“绰有余暇”。《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赵岐注:“进退自由,岂不绰绰然舒缓有余裕哉?绰、裕,皆宽也。”后因以“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汉书•蔡邕传》:“当其无事也,则舒绅缓佩,鸣玉以步,绰有余裕。”《北史•魏收传》:“愔(杨愔)从容曰:'我绰有余暇,山立不动。'”通常亦以指能力、财力的宽裕有余。
七十子(956)
指孔子门下一些才德出众的学生。七十,举成数而言。《孟子•公孙丑上》:“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史记•孔子世家》:“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又《仲尼弟子列传》:“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汉书•艺文志序》:“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化雨(957)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赵岐注:“教之渐渍而浃洽也。”后因以比喻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如春风化雨。《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老师文章山斗,门生辈今日得沾化雨。”
茅塞顿开(958)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后以“茅塞”比喻人的思路闭塞或愚昧不懂事。“茅塞顿开”,:指一下子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也作“顿开茅塞”。《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恶湿居下(959)
讨厌潮湿,但又自处于低洼之地。比喻行动与愿望相背。《孟子•公孙丑上》:“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郑刚中《周易窥餘•否》:“不安于义,虽小人不能无羞。但其欲动于中,利甘于外,恶湿居下,容忍以自欺。”
2019·01·01 舞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