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月乌
场景:父母正在大厅玩拼图,孩子走了进来,很想和你们一起玩。
妈妈: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做完了。妈妈,我可以一起玩吗?
妈妈:检查过了吗?是不是都做对了。
孩子:嗯,检查过了。妈妈我是不是可以一起玩。
爸爸:待会我检查你的数学作业。
孩子:哦,爸爸,我可以一起玩吗?
爸爸:那你先看着我和你妈妈怎么玩,然后我们看看你是不是能找对。
孩子满心喜悦的拿起一块拼图,准备放入拼图中,妈妈说:“不,不是这,你没看到你拿着是一块齐边的吗,你怎么能把它放在中间呢?”
说罢,妈妈不满的看了孩子一眼。
孩子悻悻地放下了手中的拼图,想要重新挑选另一块拼图,但是挑来挑去挑了很久,也没有勇气拿起了放到正在拼图的图中。
爸爸看到这也有点不耐烦,你咋不好好玩,磨磨蹭蹭的,不想玩就一边待着去,做习题。
孩子终于停止了手中的动作,委屈的走到旁边待着。
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正在看本文的你会对父母的话感到惊讶吗?有时候,父母的一个字,一个眼神,一个语调就足以告诉孩子,他是一个又迟钝又不会动脑筋的人,还是一个不被喜欢的人。
从这样的短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我们也可以很轻易的看到父母是怎么看待孩子的。而当我们把生活中家长和孩子之间点点滴滴的交流汇总起来,就可以看到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不仅仅影响着他们的感受,也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在上面的例子中,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会让孩子觉得自信心受损,会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自己是一个被爸爸妈妈讨厌的孩子。孩子会因此而沮丧,也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还可以做什么呢?
而当孩子被看作是一个“讨厌的人”,他可能只能无限制的坚持自我,甚至破坏规则,比如破坏父母完成的拼图,试图报复。又或者如上文中的孩子一样,委屈的走开,从此对拼图再也不感兴趣,而且也丧失了去尝试更多事情的主动性,因为他总觉得他什么都做不好。
可是不管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会感到惊讶,我们只是想跟你分享,作为父母,说的话对待孩子的方式不仅仅影响着他们的感受,也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你虽然很有可能不是父母,那就是你正在作为孩子,那么作为孩子的你,你是否曾经因为父母的一些否定的话,再也没有再尝试过一些事,如果你愿意跟我分享,可以留言,我们会看到并在后面的文章里整理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