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张磊(以下简称“我”)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双职工家庭,本科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读国际金融专业。真正开始接触资本市场是在1992年,那时我读大二。那个时候,人大校园里有很多同学对股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个院系的同学纷纷加入“证券协会”社团,研究证券市场,翻译证券书籍。
我天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决定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观察他人的角度。毕业后,当时的我另辟蹊径,没有选择金融机构,而是选择了中国五矿集团,投身实体经济。我希望能够从实体企业的视角感受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和巨大潜力。恰恰是在五矿集团的工作,让我获益匪浅。
这些深入矿区、边区的出差经历,让我看到,中国不是简单的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分层叠加,也不是东、中、西部地区的简单区隔。大学毕业后我本没有出国计划,正因为在五矿集团工作时接触到国外客户,后来又看到周围有不少同学、朋友都出国留学,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觉得还是应该去外面见识一番,增长阅历。
最终,我选择了去耶鲁大学留学。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纽黑文市,这座古老的小城有着很丰富的现代意义。尽管我申请了多所大学并得到7所学校的入学机会,但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是唯一为我提供奖学金的。
当时是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作为新经济浪潮已经在美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我选择了休学一年并回国创业。我和几位老同学创办了一个网站,搭建投融资交流平台、分析研讨商业模式、制定商业行动方案,核心目的就是搭建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沟通桥梁,提供资金、人才、技术、供应链等专业服务。由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我们的业务量也不断缩小,只好偃旗息鼓,再做打算。
创业未果后我继续回到耶鲁大学读书,在“山重水复”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在耶鲁投资办公室的实习机会,并结识了大卫·史文森,自此与投资结下不解之缘。
史文森一手将耶鲁捐赠基金打造成一个“常青基金帝国”,历经美国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滞胀,90年代的“克林顿繁荣”、高科技浪潮,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高潮及泡沫,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疲软和市场连续下跌,耶鲁捐赠基金的资产规模却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