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汉纪六。时间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0年。主要故事有:淮南王、济北王反叛、汉匈和亲、张释之谏汉文帝、贾谊上《治安策》等。
1、淮南王、济北王反叛。放到当下,刘长(淮南王)、刘兴居(济北王)的反叛可以看做内部创业,内部创业想取得成功需要从内外部来分析。首先是外部环境,汉初仍沿用分封体系,各诸侯王尚可食邑各自的封地,内部创业的大环境是允许的。再来看内部,首先是创业领导人,除了刘长记载力大外,两位领导人都没有执政经验和带兵经验,想创业但没有过人之处;其次,看创业团队,两方也都没有类似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再次,战略目标,刘长和刘兴居都把近期战略目标定位推翻汉文帝,自己当市场老大,明显是决策失误,如能分两步走或三步走,或许还有希望,比如短期目标为封地国富民强,治下的百姓热烈拥护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中期目标为兼并临近封国,形成一定的区域力量,最后再一统江山,实现目标;最后看力量对比,以一封国之力对抗全国之力,无论是人才还是物资,在各个方面地方与中央都不在一个量级之上,如何能赢?仅此内部分析四点,刘长、刘兴居的内部创业必然失败,更不用讨论两人实际领导力等软实力问题。
2、汉匈和亲。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中行悦。此人给匈奴人带去最有价值的方面是为匈奴明确了与汉朝差异化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匈奴族没有被汉族同化的重要原因。
3、张释之谏汉文帝。制度执行的尺度一定要保持一致,才有可能政令畅通,否则制度越多效果越差。
4、贾谊上《治安策》。《治安策》能被《资治通鉴》全文收录可见其重要程度,要知道司马光对《资》一书可是惜墨如金的。《治安策》针对汉初三大弊政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边患即匈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文化同化,正好与中行悦形成鲜明对比,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化治理是大国、大企业的治理之根本。二是诸侯王的割据势力,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推恩令”的前奏,另一个辅助措施应该是收权、不授权来进行配合。三是农商之争。中国是内陆型经济,靠的就是土地、人力和工具,在汉初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农商之争其实是对人口的争夺,务农的人少了,国家的根本就动摇了,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汉朝,如果人力都从事商业,最终的结果是没有物资可以进行交换,饿殍遍野,国家倾覆,所以贾谊是很有大局观和历史观的人才,重农抑商也是在当时最应该实施的政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