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两年多了,也就是说我的北漂生涯已经满两周年了,心中一直有个念头——leaving for beijing. 因为,一直都觉得它只会是生命中短暂停留的一个驻点,可是却也断断续续地坚持了这么久。
Leaving for beijing 曾经被实践过,可好像每次都是坏溜溜地又一头扎进它的怀抱里,因为它的“胸怀”足够容纳我青春期需要实践的不明其状的“梦想”。
记得第一次走进北京的时候,身上除了那一股傻里傻气就剩下想要逼着自己试一试的“勇气”了,那时的自己其实是胆怯的,可是却会逼着自己去接受去尝试,只是因为想变得靠谱点。那些我曾引以为傲的“成长瞬间”和每一次突破自己的尝试都会让我觉得,北京让我成长了,让我变得坚强了。可是,在这个偌大的北京城里,我始终是一个小人物,像一颗尘埃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散落在哪里,所以,一直在漂着……
第一次感到不安是在要回去领毕业证的时候,身边有人问我还会继续留在北京吗?当然,有人希望我留着,也有人劝我去一个小一点的城市。可我却偏偏是个有选择恐惧症的重症患者,索性顺其自然,坚持了下来。那个时候,选择留下来是因为觉得自己被需要,而且也很“享受”伙伴之间的情谊。可却好景不长,第一次经历工作中的“离别”,也许你也懂那种舍不得,也许你也懂那种被抽离了依赖感的无奈。与其相信“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还不如相信“此时的离别是为了彼时更好的重逢”,可后来有的“再见”真的变成了“再也不见”。经历的多了就麻木了。对,表面上开始相信这句话。
可能是感觉到了工作带来的压力,第一次选择逃避,那个春节前夕提前回到家,以为自己可以想清楚来年自己要走的路,可是,为了躲避家里的乱七八糟,急冲冲回到北京又开始了下一轮征程。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不安分,亦或许是因为害怕听到来自别人更多的不认可,任性了一次。后来,见到了真人版“恼羞成怒”,赤裸裸地被“威胁”过,后来我的睡眠就真的开始出问题,一宿一宿睡不着,每天过着提醒吊胆的日子,那种恐慌有时候会让我窒息。那段时间只是单纯地希望自己快乐一点,回家“休养”了一段时间,身体是安静了下来,可诚惶诚恐的感觉愈演愈烈,刚好帮着爸妈完成了那年的秋收,之后我又一次回到北京。可没回去几天就不想继续漂着,去了好朋友所在的于我而言的陌生城市,以为可以重新开始,没想到我没给那个城市开始的机会,其实是我没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
又折腾了一次,可还是回到了北京,这一次,身边的朋友说我要换的不是城市,而是心境,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也想试着改变。那段停不下折腾的日子,我觉得它不止是任性,更是一种“作”。想要早点结束那种不安的日子,虽然一路上都带着迷茫,带着对未来的恐慌,马马虎虎地开始了另一段征程。坚持下来后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到开始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记别人的名字(有段日子记性真的特别差,需要刻意才能记住东西)。后来感觉自己的状态好了很多,胡思乱想的时刻少了很多,心中那些消极的念头也少了很多,之前无法释怀的好像也开始慢慢放下了。说到这,我想说有时候记性不好一点也不错。
后来有了“看书”的习惯,还有自己在断断续续地坚持“写日记”习惯,虽然只是在记录自己的心情,可也是一次次和自己的对话,这个习惯的坚持会让我慢慢变得不去依赖他人。所以,你们觉得我是真的变坚强勇敢了吗?
房子,万家灯火,家。重新给它们排了顺序,以前觉得有了家才会有万家灯火,可我现在觉得找到万家灯火中属于自己那一盏才是家。我家的老房子没倒之前,我对房子一点概念都没有,虽然最后的时候它那么破,我记得有一年夏天,一个下雨的晚上,房檐掉了很大一块泥,被惊醒的我开始害怕,大声叫唤着,等妈妈走过来打开灯我看到地上满是泥水,当时的我觉得陪了我将近二十年的房子不打算继续陪着我了。以前出门一说起想家,妈妈就会说家里能有什么,没外面吃的好,也没外面住的好。可心中还是会期待,会怀念,因为那不是住的地方和吃的地方,那是家,有亲人,有温暖,有幸福。每次想看星星的时候,我都会去看远处高楼的万家灯火,因为北京是个不眠城,白天有太阳顶着,夜晚有数不清的灯光照着。可我还是想看到远处的万家灯火,想象着每一个灯火下每一个温暖的情景。
现在每回一次家,那个房子就不一样一次。我们一起重新构建的房子不久后会变成带着温暖而幸福的家。他们都在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以前我总劝我妈,牛奶会有,面包也会有。她比我一直熟知的变好很多,而且也比我尝试了更多,我当然希望她一直这么好下去,而且也希望她越来越好。同样我也希望爸爸老得别那么快,看到他双鬓越来越多白发,看到他渐渐弯下的后背,还有那走路略显蹒跚的背影,我开始害怕,希望时光走得慢一点,给他更多的时间“年轻”,也给我更多的时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