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马宋的朋友圈看到一段话,大意是喜马拉雅本来学着得到做知识付费,其实两家本来没必要竞争,喜马拉雅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做娱乐。娱乐同样可以带来付费,而且 IP 更多。是这样吗?当时我也就是一扫而过,事后想想,还是验证一下吧。
于是昨天趁手头有空,打开「喜马拉雅」 App,从热销榜里取排名前 100 的节目,分别收集它们的:节目名称、播放量、更新集数、价格、上线时间,然后人工判断每个节目所属的类型,大略分类为:知识付费、软性知识、娱乐节目、儿童教育 四类。
解释一下四个分类:
- 知识付费:对标得到的订阅专栏,一般是硬性的知识,需要学习者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才能掌握,比如《长江商学院薛云奎的价值投资课【进阶】》这种。
- 软性知识:以增长见闻,陶冶情操为主,比如《复旦女神教师陈果的幸福哲学课》这种。
- 娱乐节目:听众的目的是来寻乐子,打发时间的,比如《校花的贴身高手》这种。
- 儿童教育:受众是儿童,题材以儿童故事、科普教育为主,比如《舒克贝塔历险记》,《米小圈上学记·四年级》。
那么我们就得到这样的一个表格:
考虑到图片长度,这里只裁取前20名。
1. 分析
然后就是 提问题 的时间:
我们假设娱乐题材的内容是有商业价值的,有什么论据可以支撑这一点?
看一下娱乐节目在每一年的占比,占比是在递增的吗?
看一下娱乐节目整体的占比如何?
从播放量的角度看,娱乐节目的贡献如何?
从付费转化看,娱乐节目贡献的收益如何?
ok,我们来走一下看看。
先做个透视,得到数据透视表。
这里由于2018年刚开了一个头,直接把2018年数据剔除。2015年由于只有2个儿童教育类节目,也剔除。
那么分别计算娱乐节目在2016年,2017年的占比,分别为 33.33%,27.42% .
再计算一下娱乐节目整体占比,得到 28.92% .
从播放量角度看,娱乐节目在2016年,2017年,以及整体占比分别为 36.75%,37.91%,37.35% .
付费转化的计算有点困难,喜马拉雅并没有开放每个节目的订阅人数。但是我们如果只是计算一下百分比,还是可以的。
假设听众听节目都是只听一遍,忽略掉小部分听多遍的情况,也忽略掉游客点击试听180秒的情况,这样的话,取收费章节的第一章的收听数,可以近似等于付费人数。
不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发现娱乐节目的计费方式跟知识类节目的不太一样,是按每集收费的,这个收益计算起来就要麻烦许多。
那这里这个数据就暂且不计算了。
2. 结论
仅从上面的计算数据来看,已经足够支持我们的假设,娱乐类节目,收益也可以很可观。
除此之外,娱乐类节目还有一个优点,它的播放量衰减曲线,要比知识付费类要平缓得多。也就意味着,更强的粘性。
这就很有趣了,毕竟,知识领域的头部内容,头部导师,其实是相当有限的,而娱乐类的IP,简直是应有尽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喜马拉雅作为FM的独角兽,其实在这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如果拼命复制精品IP,不知道要赚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