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战争与谋略同为一词。
这就说明,战争与谋略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将之道,谋为先。”,“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 计篇》)而《三十六计》正是一部对“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的“对战之策”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军事著作。
“三十六计”一语,最早见于距今1500年的《南齐书》,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文子唯应急走耳。”而其成书则约在明末清初。我写的这个内容将三十六计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共六套计策,其中每套计中又都各自包括六个具体的计谋。并分别对其在优势下,或在劣势下的应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论证。
文章除了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性外,同时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及性。多少年来,它在被历朝历代的军事家们反复研究和应用的同时,还在百姓当中广为流传,甚至到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地步。特别是在现在,“三十六计”不仅在军事、政治、外交上被广为应用,就是在经济、科研、体育等方面也是大显身手。
在三国时期,一方面诸侯并起,战事纷纷,一派乱世景象,一方面英雄倍出,各显其能。造就出许多大军事家、大谋略家。其中以孔明、周瑜、曹操等人为代表,他们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用计大户”。与此同时,就连关羽,赵云、吕蒙,甚至张飞这样的武将,也都善于以谋制人,以智取胜。
可以这么说,三国时期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战事,简直就是用计堆出来的。东汉王朝就是在这些计谋的成败之中被一分为三,而魏、蜀、吴也同样是在这些计谋的成败之中同归于晋。对于三国战事中的用计量之大,笔者是深有感触的。此书在对每一计的论证中,笔者都要找出三个具体的三国战例来与其相对应。其中,竟很少有重复、重叠的。“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几乎都被反复使用过,少则二、三次,多则十余次。
另外,在三国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战役中,敌对双方往往要使用多个计策。如在赤壁之战,共出现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混水摸鱼”、“趁火打劫”、“走为上”等一系列计策。又如在王允设计杀董卓的过程中,王允就使用了美人计、连环计、“借刀杀人”,“隔岸观火”数计。
所以,用三国战例来剖析、论证“三十六计”是最充分、最生动不过的了。它不仅使您能从活生生的,甚至是已经非常熟知的典型战例中找到“三十六计”的身影,还能使您对“三十六计”有一个更清晰、更准确、更形象的了解,最终使更多的人对“三十六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在文中对每一计的论述中,都首先将每一计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进行摘录,以使您能够了解《三十六计》一书的原貌。然后再对其进行详实、精辟的论述,其中包括,介绍此计的最早出处,或相关的故事来源;对计策的内涵和精髓,以及应用的时机、条件、具体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客观、全面的剖析和论述。力争做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以使得您对每一计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论联系实际”起到指导作用。
在“三国计例”中,相对每个不同的计策,我们都要挑选出三个有代表性、和说服性的典型战例或事例,以便使您从中加深对“三十六计”的了解和认识。在计例介绍的最后,还要对“此计”在“此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