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老杨的猫头鹰的书,书名颇长,叫做《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25个小故事,带着烟火世俗的真实,萦绕着茶余饭后的家常味道。
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文中提到的一位名叫柴田丰的日本老太太,她在九十八岁的时候,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诗集,叫做《人生别气馁》。一百岁的时候,她依旧不离镜子和口红,不改讲究和精致。她说:“即使是九十八岁,我也还要恋爱,还要做梦,还要想乘上那天边的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怀着敬慕之心在旁边写道:“大概她要比我年轻一点。”
我难以想象,这些话会出自一位已然耄耋之年的女人。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身边诸如“我已经老了”的感慨早已习以为常——20岁,你恋恋不舍地抓住青春的尾巴;30岁,你焦虑不安地面对中年危机;40岁,你用双肩努力平衡事业和家庭的重担……于是,斗转星移,昼更夜替,你眼睁睁看着那个叫做“年龄”的数字愈来愈大,然后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你已不再年轻”。于是,我们开始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一去不回头,开始套上“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的枷锁。于是,我们一边拼尽全力让自己容颜不老,一边在心里默默感慨着岁月蹉跎。最后的最后,我们“不得不”因为年龄,放弃了曾做过的梦,曾立下的理想,还有曾憧憬的远方。
有人说,中国人很有“年龄感”,对此我深以为然。所谓“年龄感”,就是容易被年龄的绳索束缚,一边害怕老去,一边被迫“接受”变老。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个年龄段,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履行着不同的职责,分工明确,泾渭分明。是以,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恰当的年纪做恰当的事”的思想。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传统思想,与成人世界的成熟稳重完美契合。但我想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活成这个样子。没有人规定,我们都要在20岁谈恋爱,在30岁努力工作,在50岁隐退家庭。也没有人规定,30岁的女人不能活的像20岁那般肆意张扬,60岁的老妇没有穿衣打扮,妆容精致的权利。
所以,不要用年龄画地为牢,来框住自己的人生。年龄的意义,不应该在于时刻提醒我们“你已经不再年轻”,也不应该在于告诫我们“这不是你的年纪该做的”;它存在,是为了记录你在这个世上存在的时间,是为了暗示你“时光一去不复返,岁月一逝不回头”,是为了告诉你——趁机会尚在,去做你想做的事,追你想追的梦。
它不是打碎我们希望的敌人,而是鼓励我们勇敢的挚友。
不知道你是否关注过最近的一档综艺,叫做《乘风破浪的姐姐》。有一群这样的姐姐们,从“而立”到“知命”,从30岁到50岁,穿得了高跟,跳得了韩舞,弹得了吉他,唱得了摇滚。红唇妖艳,她们笑的自信大方;裙摆翻飞,她们走的脚下生风。一瞬间,我想到一个词——逆生长。在我看来,逆生长不仅仅在于容貌,而更在于内心。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不断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受过撞上南墙的痛苦,尝过坠入深渊的迷茫。我们逐渐学会辨别是非黑白,学会区分善恶美丑。我们不断地与世界磨合,在征服与被征服中兜兜转转。
忽然想到《唐探》里面的那句台词:“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我们都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而我们身处其中,难免会有所沾染。年龄这个数字的背后藏着一个人的阅历,而阅历沉淀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心境和心态。真正的逆生长,就是即使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即使体验过生活百味,即使早已清楚世间的阴暗险恶,也能拥有年轻生命般的拼搏冲劲,也能犹如新生儿般对未来充满好奇。不会被黑暗劝退,不会因过去羁绊,更不会在“我已经老了”的自我催眠中渐渐老去……这样的逆生长,远要比容颜不老来得更加光芒万丈。
中国传统女性在我心中的模样,像极了浩瀚苍穹那抹皎皎月华——相夫教子,知性优雅,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岁月,美得恬静淡然,美得柔情似水。而放眼今天,这个新时代的舞台上,越来越多女性变成了广阔蓝天那束灼灼日光——驰骋职场,追逐梦想,不框限于年龄,也不拘泥于世俗,美得肆意张扬,美得热情似火。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分伯仲,没有高下,因此,她们都值得被尊重。
是以,我们对待年龄的态度,应该是淡然接受,并且不被束缚。淡然接受不代表妥协,而是一种认可,对自己的认可,对过去的认可。不被束缚不代表逃避,而是一种洒脱,拒绝被定义的洒脱,活出自我的洒脱。
最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你看过春秋冬夏,依旧期待四季轮回。愿你爬过千山万壑,也不放弃诗和远方。愿你有凝视深渊的勇气,也有守住心火的决心。愿你有历尽沧桑的阅历,也有追梦赤子的灵魂。愿你,在时光荏苒中,铅华洗尽,逆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