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题为全国I卷
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知人与自知》。
说到知人,我们的学习材料中太史公以天下“多鲍叔能知人”给出了几乎最高的评价。管鲍之交向为历代所推崇,也是聚焦于鲍叔对于管仲的知遇。他不以“各为其主”而敌视管仲,不以共同经商中分配不公而轻视管仲,甚至不以其在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的“生死时速”中刺杀桓公未遂而将管仲“一棒子打死”。他之知管仲无疑是着眼于大局,着眼于齐国的大治。他的自知也可圈可点。在管仲当政而将他排除在隰朋等五人“内阁”之外时,他坦然接受,没有将辅佐桓公登基的大功与自身的能力混为一谈。只是后来——有的同学也可能了解——在管仲、隰朋死后他曾短暂客串为相,“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他眼睁睁看着国家由治生乱。
齐桓公赖“管仲之力”不以兵车而雄霸天下,也印证了他的知人,正是他的信任和从谏如流成全了管仲也成全了自己。不过在贵为“春秋五霸”之首后他的知人却遇到了瓶颈——偏听偏信易牙竖貂之流,终让自己落得活活饿死的悲惨结局。同样,他的自知也在晚年被私欲蒙蔽。倘使没有管仲的劝谏,最终会否背负“轻侮周室”的骂名也说不定。
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向管仲。其一,管仲的知人与善用是紧密结合的。除了他对鲍叔的知人与鲍叔的自知高度“重合”而用得其所,以及为齐桓公正确定位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鲍叔没有入选的“内阁”中,他的力荐让隰朋等人以敏捷通变、精通农事、作战勇敢、执法公正、刚正不阿等挑起国家外交、农业、国防、司法、监察大担,筑牢了富民强国的基础。更重要的,他还提出“德义、功力、信用”等用人原则,以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选拔官吏,从而将知人上升为选贤任能的国家行为。其二,管仲的自知体现的是做人的大格局。“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在自觉定位为成就齐国崛起和霸业的“上卿人才”后,他不惜留下临战脱逃的骂名而自存,没有盲目追随公子纠而“死节”,没有因“生死时速”中的出师不利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立志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己任,全心辅佐齐桓公成就了“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之大业。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看作对管仲一生的最高评价。单以“知人与自知”论,对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我的选择是——管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