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儿子四岁11个月了,他最近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一些事情,让他觉得困扰和不开心。
1、他的有些发音不是特别标准和清晰,比如,他会把“来”说成“Nai”,幼儿园的一些小朋友就会学他说话。他觉得不舒服?
2、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一件事情,画画时小朋友们说他画的房子不漂亮,他们不想住进去。他是一个规则感比较强的孩子,他觉得他愿意住其他小朋友画的房子,那么其他小朋友也要愿意住他画的房子啊。结果他们都说不住,他不理解,伤心透了。我给孩子做了一些引导,主要是告诉他内心要强大之类的话。
回复:
看来这两件事情不仅对孩子冲击特别大,对你的冲击也不小,你很心疼孩子,希望这种事情不再伤害到他。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你的期待吧。你提到要引导孩子“内心强大”,那么我想知道,对你来说,“内心强大”意味着什么?从描述看,你认为“不在乎”他人的行为和看法是内心强大的指征。
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当别人模仿他不标准的发音时,他雍容大度、一笑了之;当小盆友们说他画的房子不够漂亮、他们不要住进去时,他波澜不惊、泰然处之,毫无反应。。。
这还是孩子吗?恐怕连“人”都不是了吧?:-)
你的孩子面对这些情况的反应是很正常的:难过、伤心、再也不想在幼儿园画房子了!
在这种时刻,他从你这里最需要得到的是倾听、理解、接纳,而不是引导和讲道理。
的确,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悖论:
1、对于很多人来说,孩子难过的时候,他们认为成年人应该做的是——终结这种情绪!让孩子停止难过!于是各种安抚和引导,试图让孩子马上走出情绪的阴霾。
2、而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更加悲催:孩子本来已经很难受了,父母不仅不接纳,反而想尽办法不许他难受,那么于孩子则是雪上加霜。同时他也看到:难受是“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不被父母许可的。
3、很多人对倾听和接纳的误解在于:我允许他难受,岂非火上浇油?让他沉浸在难受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4、但感受就是感受,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被接纳和被压抑这两条出路。被接纳的感受会逐渐化解,更重要的是,孩子感觉自己很安全,而这种安全感会赋予孩子内在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面对任何困境;被压抑的感受则会积累起来,于孩子内在形成一种“病灶”,逢到机会或许会爆发,没有机会则自我攻击,让孩子变得懦弱、自卑、焦虑。
其实道理很简单:感受像是一股溪流,让它顺畅地流过去,就好了;堵住它,则往往令其变成具有摧毁力量的洪水。
你很迫切地想帮助孩子,但是你给孩子的引导,都会让他更加绝望:
妈妈:要向爸爸学习!内心要强大!
孩子:我又小又弱又笨!怎么可能像爸爸呢!我不可能强大的!
妈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许其他小朋友们现在还不善于发现美,以后就会了!
孩子:什么叫“善于发现美”啊妈妈?您说的我听不懂(我好笨啊)。我不要善于发现美,我只要小盆友们喜欢我!他们都不喜欢我,美有屁用啊!
妈妈:你自己觉得美是最重要的,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孩子:可我就是在乎啊妈妈!难道在乎是错的吗?我不要自己觉得美,我要小盆友们都喜欢!
如果我们换一种交谈的方式呢?
妈妈:小盆友们说你画的房子不够漂亮、他们不要住进去,让你伤心了。
孩子:(哭泣)
妈妈:(安静而用心地陪伴)
孩子:我愿意住他们画的房子,他们也应该愿意住我的啊!
妈妈:是啊,大家都愿意互相住多好啊!
孩子:他们画的不漂亮的,我也愿意住!
妈妈:恩,你不在乎他们画的是不是漂亮,你愿意跟他们做好盆友。
孩子:他们为什么不肯住我的呢(哭)
妈妈:他们这样说话,真的让你很伤心。
孩子:我以后在幼儿园再也不画房子了!
妈妈:你不想再受这种打击了。
孩子:恩。
妈妈:(安静而用心地陪伴)
。。。 。。。
孩子:妈妈,你能教我把房子画漂亮吗?
最后这里,孩子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只是我顺着孩子的感受捕捉到的一种。有些孩子可能不提解决方案,只是说要去做别的事情了,那么这也表明,他已经脱离了难过情绪的困扰,不再想这件事了。
你可以尝试仅仅倾听,不提意见和建议,看看会发生什么。前提是:你要信任这个过程。
至于孩子发音的事情,仅凭一个音发不准,谁都无法判断他是不是舌系带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