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都市人,吃不上饱饭,是只在小说中读到的细节。直至看到见这些图片。抗洪紧迫,抗洪的士兵,饭只能将就着吃。我想起丁玲的《水》所描写的自发抗洪却回天乏术的悲壮,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淹的凄惨呼号。
时代变了,现在抗洪有组织,有不断的救助,灾民丧失亲人,流离失所的悲凉,在绝大部分地区不会再重现。
左翼文学作品,不乏表现那个时代的小市民、工人、农民悲惨遭遇的作品。《春蚕》、《丰收》……农民拼了命地干活,养蚕、种水稻……,最后却丰收成灾。如此的生活状态,支持革命是必然的。作品里的老一辈 无不勤勉,为了一家的生计,绞尽脑汁,云普叔甚至卖了小女儿英英,才买了种子,让一家人吃上几十天。
生活的灾难、贫困,使他们活得悲苦麻木,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他们有革命的要求。但他们的革命,与阿Q不同,他们组织的地动员起来,使农民的革命不再盲目,避免了阿Q的悲剧重演。
在解放区的农民,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与旧的思想告别,搞土地改革,追求新生活。农民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他们不再为生存苦恼,他们发展生产 ,自觉抗日。
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让读者经历迥然不同的人生,在阅读中思索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