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道德家们频频出没,一个捐款事件,引发的口诛笔伐以指数级规模蔓延。医生只通医理,却是无法猜透人心,只得根据逻辑规律,和大家分析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当然,攻略仅供大家参考,若你想和脑子有坑的人辩论,就是你的不是了。
在这道德绑架横行的社会,善良似乎成了圣母婊手中的高射炮,对谁都可以进行无死角的轰炸。只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比做一个“讲道理”的人轻松得多。但是,真正的善良,是有同理心的,帮助他人的,让自己快乐的一种行为。(维基百科)
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如果某人具有善良的想法,而缺乏实际的活动,我们称之为伪善,就好比天天在网上疾呼“你要有公德心”,“你要原谅他”的各路圣母们,却不见有任何实际的行动。当然,这种行为之后也是有各自特定的动机的,施善者往往对行为的结果抱有善意的期待,虽然对结果无法掌控,但是当这种善意的期待被辜负时,施善者往往会觉得被骗。例如你在吃臭豆腐,给了旁边的乞丐一块钱,人家转身就去买了个鸡腿,你就瞬间被激怒了。
同时,这种行为是受到同理心的支配,而不是外部道德灌输的结果。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否则就像是强迫小朋友去扶老奶奶过马路,如果他们并不真的理解这种善,实质上对于他们而言,这种行为是无善无恶的。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既能去无偿献血,也会因为日本地震死了不少人而笑的合不拢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去献血只是因为这是社会公认的善举,而非真有同理心,如果杀人也是社会公认的善举的话,这种人也很有可能会去杀人的。
并且,这种行为包含帮助他人的自由意愿。具体地说是,在既可以选择善良的A行为,又可以选择不善良的B行为时,一个人凭自由意志,选择了A行为,我们才能说这是真正的善良。在罗一笑事件中,我们可以选择转发或者不转发,但是最终做出转发的选择,究竟是出于真心实意地想去帮助他人,还是迫于朋友圈的道德绑架,或是标榜自己的高尚呢?反之,如果你只有A行为一个选择,就更加不能说是真正的善良。比如你被一个乞丐拦住去路,特别想吼“你是讨钱还是抢钱”,又不得不给钱走人,心理还嘀咕一句“好脏”。
不可忽略的是,这种施善的行为也会让自己快乐。从积极心理学的来说,善良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感。首先,这种行为能够改变他们的状况,提升他人的幸福感,进而移情导致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同时,这种善良的行为容易被他人信任,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提升自尊。久而久之会产生一定的自我认同,会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用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了一件善良的事情之后,感觉天都变蓝了,鸟儿一路歌唱,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
世界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恶意的,而是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我们谈论善良的目的,并不是为树立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标准,而是一个人们今后的行为方式。我们说一个东西是好的、善良的,那么我们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想办法去接近他;反之,则远离他。这才是我们对善良的真正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