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孔子崇尚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但是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也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自身坚守礼。礼在孔子之前就已有之,它的含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晋大夫师服认为“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左转》桓公二年);鲁曹刿“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左传》庄公二十三年);郑大夫子产“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著作,以下就从《论语》出发分析孔子的礼学思想。
一、礼的意义
孔子以周的礼仪宗法制度作为衡量当时社会的尺度,正如他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以下将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来阐述礼的意义。
1.个人
彭林认为礼乐能够成就一个人的君子风范,毋庸置疑礼乐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孔子曾言“三十而立”,也就是成立了自己对于礼的掌握。在我看来,礼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从内而言,首先礼是成人的必要条件,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又如“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不管是礼与智勇义配合,还是礼与孙、信互成,总之礼都是成就一个君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礼就难以成就君子风范。其次,礼的约束修饰作用对于人成为君子也是很重要的,如“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没有礼的修饰作用,其为人不可避免要失之于偏,不能臻于中道,礼正好可以对于个人修养的方向进行修正。从外部来讲,礼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法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子路》),以礼与人相交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了一份亲切,少了陌生和疏离。与人交往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分歧,这时候要怎么做呢?依然是遵守礼,“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恭敬,也要以礼为尺度。
2.国家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礼在治国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以礼治国,治国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往往很少有国君能够如此,在那些行霸道的君主看来,似乎兵力强盛才是国家之强,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如何兵力强盛,孔子则直言要害之处,乃在于礼乐,而不是兵力。具体来说,以礼治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第二,礼引导人民向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以德和礼引导人民,人民就会主动地遵守道德规范。第三,礼能有效处理君臣关系,“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二、礼的内涵
孔子言礼多从具体问题来说,所涉及的层面亦各有不同,正如难以对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一样,礼的概念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分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礼的内涵。礼可以分为礼义和礼法,可以分为礼制,礼器和礼仪,它的基本内涵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总之,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对礼的含义进行探讨。这里,我想从礼与几个与它相关的概念入手简单分析一下礼的内涵。
1.礼与仁
提到礼与仁,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段著名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刘家和认为儒家的仁是从扬弃礼(原始的礼,根本特点是强调区分)的原始传统提出的,因此仁的内部层次是以礼的等级为标准的,所以儒家强调的爱是有等差的爱,而不是墨家所谓的兼爱。而且“克己复礼”本身就是“仁”了,礼与仁也就不是互相分离的两样东西,而只是一事物的两面,这也就是所常说的“仁内礼外”。具体来说,克己复礼有什么要求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行’”(《论语·颜渊》)在这里,礼也就成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了,由小处入手,从而达到礼以至于仁。但是,礼与仁毕竟又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当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就要有所取舍了。在儒家看来,仁似乎是更为根本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更为内在的东西。
2.礼与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什么呢?实际就是不要违反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这里就把孝与礼联系起来了,孝不是盲目的,不是随心所欲的,也必须要以礼行之。《论语》中多处论及丧礼和祭礼,足以可见儒家对于孝与礼的重视。张祥龙认为,儒家的礼的源头就是亲子之爱,都来源于人类最本真的原始感情,因此礼绝不仅只是形式而已。孔子也在多处论及参加丧礼最重要的是感情,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强调的是要重视人的真实感情。礼与孝都是要重视本质的,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但是,礼最原始的含义就是有所区分,因此,礼也要有所分,依据人所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礼仪。丧礼更是如此,不能僭越。
3.礼与诗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与诗乐常连在一起,又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至于礼与乐的连用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在这多处的论述中,礼主要是“立其身”的作用,但是又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礼不行,仅仅只有礼也不能成就一个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往往是不可区分的,只有礼乐相配合,诗礼相互成就,才能更好地成就君子风范。
三、礼的要求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 《段注 》:“履,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荀子·大略》也说,“礼者,人之所屡也。”礼字的本意就包含了践行的含义,因此礼绝不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实践,那么在实践中对于礼有什么要求呢?以下从一般要求和具体礼节两方面来分析。
1.一般要求
礼是原始情感的表达,因此礼最重要的只能是实质的,而不是形式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这里就是说礼器和乐器只是表达礼乐的手段和工具,本身并不能成为礼乐本身。若礼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兼顾,那么我们所要选择的就应该是礼的内容,“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但是,很多时候礼的形式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也不能只要礼的本质内容,而不顾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也是不可少的,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告朔之饩羊”虽然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但是也不能随便就放弃。那么如何处礼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呢?“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可以看出,孔子坚持、坚守的,是礼仪这一外在表现形式所包蕴的内在核心价值,也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礼仪所蕴含的理性意义和人的内心情感。
2.具体礼节
孔子一生坚守礼,以礼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论语》里也提到了很多具体的礼节形式。特别是《论语·乡党》一篇,多处提到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如“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描述的是坐席及饮酒之礼;“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说的是遗人之礼;“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讲的是受馈之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这里是受君赐食及待食之礼;“寝不尸,居不客”,这是寝息居家之礼;“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这是乘车之礼。除了这一篇外,《论语·八佾》篇提到了射的礼仪,“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季氏》篇提到了称名的礼仪,“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 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生活中处处有礼节,礼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我们要从生活中去实践具体的礼。
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除了自己坚守礼之外能做的似乎也只是对于僭越礼的行为进行口头上的批判,以期望换回人们对于礼的坚持,恢复到西周的礼乐文化。仅《论语·八佾》一篇,孔子就多次就僭越礼的问题发表议论,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再如孔子对于“季氏旅于泰山”的批判。但是奈何破坏礼在当时太为普遍,孔子也只能感慨“吾不复梦周公久矣”。两千多年过去了,我国也一直号称是礼仪之邦,但是现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还能大言不惭的这么说吗?答案似乎不乐观,因此,我们就更要重视礼的作用,不能把这个传统丢掉。诚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礼也会发生改变,就算是孔子虽然坚守周礼,也承认这个变化,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全盘恢复西周的礼,这是不可能的,也并没有这个必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礼中间那个不变的本质,比如仁,比如本于情,比如强调区分和秩序。特别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就更需要礼来修饰自身,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当然要保持质的美好,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礼的美化,只有合理地结合二者,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翩翩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