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正在看一本书《爱上浪漫》。
书中提到,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逃避式阅读;另一种是:发现自我而阅读。前者好像喜欢看离生活很远的书,没有恐惧也不用害怕。而后者,则是在自身需要时,去选择需要的书,在书中寻找共鸣也可以说成寻找自我或者是寻找出路。在这两种阅读方式里,我基本是属于后者,前者更接近于学习和探索神秘的东西,而后者更像是为了寻找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书里还谈到了一个问题令我印象较深:是痛苦导致了思考,还是思考导致了痛苦。并分析认为前者的接近于理智型的观点,认为后者的接近于感情自然主义的观点。前者潜在包含的信仰: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后者意在说明恰恰是因为思考而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现在是基本倾向于后者,崇尚自然的东西,大体相信人类本身带着一些无可逃离的痛苦,正如我们哭着降临这个世界。 有统计说,在我们一生当中大约百分之三的时间是处于情绪低落,既然痛苦不可逃离,那么要尽可能的让自己快乐。如果思考会带来痛苦,那么我不让自己过多的思考,尽量用自然反应也就是本能来做选择。可这个自然反应也就是本能又是来自哪里呢?是来自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外阅读、还是朋友影响呢?
02
卢梭或许是这种自然主义的最早最权威的代言人,他写下了十余卷的著作。矛盾的认为书籍给人们带来痛苦“只要依靠本能,人就具有以自然状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那么他的这些著作是来自本能还是来自思考呢?如果说创作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好像也不太对,更多的人们会认为它是一种思考的产物。如果卢梭的话成立,那么创作并不属于人在自然状态生活所需要的一部分,那么创作是超自然的么?解释为 人的生活状态有自然状态和超自然状态。超自然的状态又是什么呢?和信仰有关么?
教育和不断的学习意味着充实自己,最终产生独立的思考。既然思考是独立的,是来自真我的,那么它可以看成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的形成,又难免会受到以往不断所储存知识的束缚,那么这种思考上独立的也好像又很难实现。况且我们还处在现实社会中,家人之间、情侣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和自我本能还是有些矛盾的。矛盾的产生需要着手去解决,解决的最好办法可能是在这两者间找寻平衡,一方面履行身为社会人所要应尽的责任,一方面也不要太忽略自己的本能的释放,尽量让他们能够保持该有的平衡尺度吧。可什么又算是平衡尺度的,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还是达到自己的平衡,或者是达到对方的平衡呢?况且平衡真的能达到吗?
03
现在我还是比较喜欢针对性的阅读,书中的情节让我本能的开始思考,而思考又让我不解,接着被一个个问号卡住,当大脑实在想不通时又好像本能的想要解脱进而产生疲倦的信号。这个正常的生理反应应该是一种本能,好像最终还是本能最终占了上风,那以后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