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事总是吊儿郎当。”
“为什么你老是犯同样的错误。”
“上课好好听讲,功课一定不能落下。”
在许多家长看来,唠叨是爱的表达,是恨铁不成钢的希冀。殊不知,语言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治疗,也可能成为伤害的“凶器”。畅销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海姆·吉诺特指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说教和批评只会产生距离和怨恨,甚至毁掉一个孩子。事实上,“这样的沟通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缺乏知识。”想要成为好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此书中提出的这三个沟通技巧或许可以帮助到大家——
1 善于当一面镜子
镜子可以真实反映出人的原貌,不扭曲不变形。在与孩子沟通中,家长善于当一面情感的镜子。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心、烦恼或者失望。但现实总,多数家长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孩子不安的情绪才导致了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所以,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要就孩子的感受作出回应。承认孩子当下的情绪,认可他的感觉和体会,告诉他“你看上去很生气”、“你好像很失望”、“听起来你很讨厌这件事情”。孩子会感受到,当问题来临时,父母和他们站在一起,并且理解他的感受。
举个例子,小明怒气冲冲回家,他的班级他本来打算去踢球,但却下雨了。这时候,如果爸爸说“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试试看这样说——
爸爸:你看上去很失望。
小明:我当然很失望。
爸爸:你已经准备好一切,但却下雨了。
小明:是这样的,不过可以等天晴了再出去玩。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给孩子建议时,不经意会使用一些否定性的评价,如“你太笨了”,“你真麻烦”,这些否定性的评价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哪怕本意可能是想要纠正孩子的某些缺点,也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负担。
2 出了问题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父母希望孩子有礼貌,他们却很粗鲁;父母希望孩子自信,他们却经常退缩,父母希望孩子守规矩,他们却经常闯祸。这本书指出,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最好的做法是,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果汁。妈妈看平静说道,“我看到了果汁打翻了。我们再拿一杯果汁,还要拿一块布将桌子擦干净。”
“许多父母对打碎一个鸡蛋的反应就像打断一条腿死的,对窗户被打碎的反应就像心被敲碎。事实上,丢失了一只手套不需要发脾气,一件衬衫衬破了也只是个小意外。”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批评对孩子并无益处,只能导致气愤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
这本书指出,在纠正孩子错误时,最好不要用提问的方式,多用陈述句式更能表达同理心。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从图书馆借的书已经过期,不应该问:“你把书还到图书馆了吗?你确定?那它怎么还在你的桌子上。”应该直接说,“我看到你的图书馆借书已经到期了。”
3 表达愤怒但不攻击人品
跟孩子打交道,家长难免会有愤怒、焦虑的时候。如何处理家长的愤怒呢?这本书给的建议是,只要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们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愤怒,说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觉、你的期望,但不要责骂或者评价孩子。
十一岁的简回家大叫:“我无法打棒球,我没有衬衣”。她的妈妈决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我给你买了六件衬衣,你不是放错地方就是丢了。你的衬衣应该放在你的抽屉里,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就能找得到它们。”
简的妈妈表达了她的愤怒,但没有辱骂女儿,只是描述了她的内心的想法。这种做法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而且它甚至可以教会孩子情感表达可接受的方式。当然,生气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还是不要随便发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