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时任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赵主任来到我所包的村调研工作,得知我的名字后,忽然问我是不是二十多年前从事过新闻工作,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高兴地说起他也曾是个写稿子的人,他一说,我忽然也想起来了,同时也想起了那段写稿的日子,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半的时间,但却是我人生岁月最靓丽的一抹,因为她带给我的是一生的感动、感恩还有温暖。
许多年以前,在我最年轻的时候,我的梦想曾是当一名作家。然而,阴差阳错,我却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两者都与文字打交道,总算有接近的地方,因此说不上挚爱,但还算是喜欢,然而我从事我新闻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就被调离岗位,到党办写材料,从此,做幕后英雄为他人做嫁衣,在文山会海中度过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后来我又从事妇联、科技、综治,工会等工作,兜兜转转一别经年,我再也没有回到我热爱的新闻工作岗位。
工作近三十年来,回首过去,最让我难忘的是在涉世之初那些真诚帮助过我的人,最让我感恩的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老领导,他们是我人生路上的领路人,也是我步入社会之初的人生导师。他们真诚的厚爱、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未来的人生之路,无论到何时,无论过去多少年,他们都是值得我一生敬仰的人。
1991年,二十一岁的我,一次命运的垂青,我从农村考入了令人向往的机关单位,成了一名新闻干部,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这个神圣的机关大院时,是和蔼可亲的党委书记和宣传委员打消了我的顾虑,还有市委宣传部和新闻界的老前辈给予我们很多鼓舞和鞭策,让我年青的心飞扬起来,我唯有付出百倍的努力好好工作,才不会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单位领导很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在工作上定期研究宣传重点,制定报道专题,领导还亲自出题目,带领我们到农村企业采访,在每逢单月的例会上,市委宣传部的孙承启、徐勤贺、李杰等前辈为我们讲解新闻写作知识,用自己写作的经历来激励我们,时任宣传部长尹向群更是给了我们许多鼓励。并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稿件基本都是手写,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不是写稿就是誊稿,晚上更是写到深夜。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也激起了我的斗志,每天我都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然后第二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到三家新闻媒体送稿,那时没有公交车,没有电动车,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每天往返三十多里路,那年夏天,我的胳膊晒得拔了好几层皮,原先还算白的皮肤变得黝黑,真正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乡下姑娘。
身边有那么多老师的鼓舞和带动,我爱上了新闻工作,我写消息、评论也写报告文学,那一年,我写了八个头条号,写了很多散文在副刊发表,尤其是那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深入农村,走村入户,挖掘拥军典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老妇人的故事震撼了我,那是一户三代军人家庭,丈夫战死沙场,遗腹子长大后毅然从军,三十年守卫西北边陲,唯一的孙子长大后,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又把孙儿送进部队,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采访了这位老人。并写出了一篇《悠悠慈心壮军魂》的通讯,副刊头条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轰动,很多人到老人家里看望她,当地武装部门拿着报纸来到这个村庄,把这个伟大的老人作为拥军模范推到全省进行表彰。
1991年6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来到我地视察工作,到黑峪村视察时,高度赞扬了该村山顶松柏带帽,中间果树拦腰,山下良田抱脚的发展模式,说这就是青石山开发的样板。于是我抢抓机遇,发了头版头条,并写出了报告文学《青石山的变奏》,被选编入《奔向小康》一书。
从事新闻工作短短的一年零四个月,我写稿300多件,有多篇文章获奖,多篇报告文学入书,我的名字被许多人所认识,后来见过我的人说,久闻大名,没想到你还这么年轻,还以为你是个老道的中年人呢。年底,我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一等奖,92年4月,人民日报社在我市举办的新闻培训班上,我代表全市二百多名新闻工作者做了表态发言。我的付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高兴的呢。
正当我如鱼得水之际,我以为我会一直这么走下去,在我热爱的岗位上,从事我喜欢的工作,但是工作的需要,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文秘和新闻虽然接近,但绝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我的新闻工作在我的职场生涯中只是昙花一现,但那段日子却是我最难忘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初的那份美好,深深地留存。一个怀揣梦想的农村女孩,涉世之初有幸接触到了那么和蔼、可亲、严谨、敬业的领导,他们的关爱温暖了她人生的底色,也伴随支撑她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并成为她岁月长河中最美好的回忆。
在这里,借这篇文字,表达我的敬意,送上我对这些老领导,老前辈最深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