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长达四百多页的沟通圣经;一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一本可以读出连载感觉的心理学;一本入门易,吃透难的工具书;一本需要谨慎入手的砖头书。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本让你读完方能松一口气的大部头。
从文章的架构和组织上看,这本书摆脱了枯燥粗简的教科书的缺点,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把与沟通有关的三大主题“人里”、“人外”和“人之间”的理论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层层递进,有理有据,把沟通的技巧描述得饶有趣味,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看入人里”为“人际沟通”这门课做了个入门,介绍了自我塑造和展现的重要性,甚至把我们忽视的“知觉”和“情绪”这两大块内容分析得入木三分;“看出人外”侃侃而谈了我们大都知道却不一定注意的语言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把沟通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增加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介绍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确实把沟通这门很深的学问谈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可读性较强,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沟通的艺术》不是普通教科书,它是一本工具书,在你需要的时候,翻开它,欣然读之,你会觉得油墨喷香。
如果你急于求成,只想知道沟通的技术的话,我建议你,入手《非暴力沟通》或者《爱的五种语言》这类书更有效。
毕竟,《沟通的艺术》只是本教材呀。
教材嘛,当然不会用鼓舞人心的话告诉你,“你如何如何,就能如何如何。”它只是轻描淡写,淡淡问一句,“懂了吗?”
而受益或多或少,只看你是学霸还是学渣或者只是普通学民。
最初读这本书是抱着涨沟通技能的目标,毕竟喜欢宅在家里的我在沟通这门课完完全全是个小白,甚至说是张白纸。
一周的时间,闭关修炼后,我才明白这本书不是为了技术而编写的,正如书名所说,是为了沟通的艺术。
——想要学会沟通的艺术,最重要的是你要足够善良,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以比较开放的心态面对沟通,开始慢慢接受他人,慢慢开始修身养性。
读完此书依旧战战兢兢,但我确信这本书无形中给了我一些暂时看不见摸不清的指导和思考。
此书的内容,我不大愿意按“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以及看人之间”来做解读,鄙人认为按学习,生活,工作品读更有味道。
(一)学习:此书的概念有综合性的优势
1.论据饱满
如:关于自我坦露何时有效,何时有必要。
作者不仅引用了通俗易懂的例子和图表,甚至搬出“社会穿透模式”和“乔哈里视窗”这两种自我坦露模式做了理论支持,告诉我们——自我坦露的优点和缺点。
2.解读到位
如:“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作者引用了腓特烈二世的例子,探险家杰克逊和越战俘虏的亲身经历,《在云端》等影视作品的解读,更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在关注高层次的需求前,应先满足基本层次的需求。”的理论支撑,提出了“沟通具有生理需求,认同需求,社会需求,甚至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最后论证了沟通并不是对他人使用技巧,它就像跳舞,一个经由同伴间互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活动,是不可替代的交流,是一门极具同理心,自我坦露的艺术。
3.拨开云雾
如:“知觉”和“情绪”的概念。
未读此书前,我对于“知觉”和“情绪”的概念相当模糊。
读罢方知“刺激和动机的选择,片面的刻板印象和断句的组织,由个人经验或交情深浅等因素的诠释,沟通者彼此间的协商”构成了知觉历程。
阅完才懂如何准确地用“生理因素,非语言反应,认知的诠释,语言的表达”来辨认我们的情绪。
(二)生活:此书的沟通技巧极具奥妙
1.知觉检核之妙
知觉检核提出了三要素:“描述行为;做出两种可能的诠释;为诠释做澄清。”
生活中,你是不是不想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想法草率下定论,做出一针见血却有所偏差的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学会知觉检核显得尤为必要。
试想一下哪种情况下争执更少?
A:“你为什么对我生气?”
B:“当你大声走出房间,并且用力摔门(行为),我不确定你是否在生气,或者只是比较匆忙(两种诠释),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
答案显而易见。
知觉检核采用了更谦恭的途径表达了想法,避免了争执。(ps:想起当年舍长摔门而出时,我们三个一脸懵逼,都以为是自己的错时,如若我们能用知觉检核,她也不至于觉得被我们孤立了。)
2.枕头法之赞
采用“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皆错皆对,这个议题不重要”的枕头法可以有效增强我们认知复杂度,抛开偏见,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争执。
3.减少无助益情绪之妙
方法:“监控你的情绪,注意引发事件,记录自我内言,重新评估非理性信念。”
如:与女朋友的家人见面。
触发事件:我和翠翠到了谈婚论嫁地步。她和家人感情很好,我想我会喜欢他们,但不确定他们回如何看我,因为我现在正失业,而且以前结过婚,我怕她家人不满意。
信念和自我内言:他们必须喜欢我,如果他们觉得我配不上翠翠就完蛋了。不管我表现得多好,他们肯定记得我的离婚和失业。也许她的家人没错,我配不上翠翠。
重新评估非理性信念:家人评价确实重要,但我和翠翠关系并不依靠它,她说了她会支持我。我想要他们认可,但不是需要他们认可。如果我没见面就自我否定,那结果肯定很糟糕。他们可能不喜欢我,但可能结果挺好,没必要期待坏结果。我确实有不完美过去,但我会成为她值得拥有的丈夫。
(三)工作:此书提供了沟通的有效指导
1.“我”和“你”之指导
从书中我真切感受到赞美时最好用“你”,批评时最好用“我”,而表达亲密程度时可用“我们”的功效。在表达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推卸责任,更不要猜测别人的心思,不要把事实和推论混淆。
看看下面哪句话更令人信服。
A:“你不接我电话时,我会觉得你在生气,是这样吗?”
B:“你为什么生我的气!”
你现在能体会到区别了吧?
举个“工作中某个同事总是迟到,不守时”的例子做对此,你更能体会“我和你”在工作中的用处了。
“你到底去哪里!你应该在12点半回来,现在都1点了!你利用上班时间做私事,我们都在为你掩护,你应该感激我们!你自己在玩,而我却要为你编假话,我不可能替你掩护了!”
PS:“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和你谈谈,你知道你有时会迟到或拉长时间吧?我必须告诉你这让我很为难,老板已经对我的借口起了疑心,我很担忧这个情形。我只希望你能明白,我可能没办法帮你掩护了。”
所以切记,工作中要记得把“你迟到这件事真让人困扰!”换成“你的迟到让我很担心。”
当遇到问题时,更不要大骂之“你没有遵守承诺。”——这样的话语不引发争执才怪呢。
2. 面试
非语言沟通告诉你,我们永远没有机会重塑第一印象。因此在面试中,我们要学会坚定有力而不夸张的握手,正式的着装和真诚的微笑,为你塑造良好的印象。
这是一本大部头的心理学书籍,内容够厚实,理论够扎实,阅读不易,吃透更难,关于个中优点和缺点,唯有您翻开此书,才能有自己的体会。
但是切记,谨慎入手,急于求成的读者请自行斟酌自己是否有耐心读之。
因为书虽好,但却颇厚,而且每一本书却需要你的全身心的投入方能有所获。
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