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忙着给身边的小伙伴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数的都是偏向于人生规划的问题,我在跟耐心的帮别人解答困惑的同时,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些人会经常喜欢问一些缺少思辨力的问题:
我应该带一些什么生活用品去学校呀?应该加入一些什么社团呀?等等。
不仅仅是进大一的新生有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人进入大学之后依然没有一点点的自我独立,暑假应不应该去打暑假工应该先问一下父母,大学应不应该考研应该先问一下老师,自己以后应不应该较早的结婚买房也不知道。
甚至,连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要先打电话问一下爸妈。
好像,古人的求学好问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买衣服需要问一下,打暑假工需要问一下,大学要做什么也需要问一下。
以前,我会说觉得他们的思辨力太低,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今天发现,我们一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能够自己做决定,内心不够强大,都是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寻找他人认同的假我游戏中。
你会去问父母,是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同;你会去问老师,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同;同理,还有偶像的认同,异性的认同等等。
为什么我们需要寻求他人认同?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完全靠父母的认同生活。婴儿是如此奇怪的一种小东西,没隔两小时定时发出恼人的哭声,专注于把奶水变成屎尿,而且还全无说明书。如果没有父母的喜爱和认同,我们根本不可能活下来。
我们逐渐长大,开始慢慢把寻求认同的目光转向老师和长辈,穿什么样的衣服,去哪里玩,看什么样的电视,都必须得经过父母的批准。
在青春期转向朋友、异性和偶像。每天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出门前一定将自己梳妆打扮好,注意公开场合的礼仪,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寻找朋友、偶像的认同。
到后来的吃喝玩乐,我们都会慢慢的去注意别人在干什么。在成年之前,我们都在寻求认同。
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询问父母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其实是在寻找父母的认同,询问考研是为了寻找老师的认同,而从众只不过是为了寻找大众的认同罢了。
是这种他人的认同感促使我们活到成年,我们也是在这种认同感中逐渐懂事,逐渐成长。
但是,我们一直都活在他人的游戏中,却没有真正的去想过自己想要什么。
你还活在"假我"游戏中吗?
成年之后,如果还将自己的认同感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没有一个自我认同感,我们就就容易失去自我,被他人的认同感绑架。
很多人在成年后依旧把自己所有的认同就交托给父母,父母说考研就去考研,说考公务员就去考公务员,父母说一辈子待在那个五亩三分地的小县城就一辈子待在那里,因为怕失去父母认同,所以选择了向他们妥协。
这并非善良,而是无能的表现。
我也被父母绑架过,言听计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违背,因为想当一个"孝顺"的小宝宝。
我曾经还被老师绑架过,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懂一点人情世故的我得罪了一大堆的同学,最后压抑着过完了初中。
…… ……
最后我发现,似乎父母和老师都开心了,自己却异常的痛苦。
我们似乎在这场寻找认同的游戏中从来都没有获胜过,因为慢慢的,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其实你谁也不是。你只是为别人认同的工具。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在这场游戏中获胜?
我想,第一点,我们必须得正确认识别人的期待。每个对自己好的人都会期待自己变得更好,我们也会去寻求他们的认同,但是他们的建议却并不一定就会正确。如果你知道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那么你就不会被他们所绑架。
身边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些期待,期待自己变得更好。但是,那只是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但你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你可以尝试把自己最喜欢的肉喂给一头羊吃,它会很难受的吐出来。这就是你认为最好的东西,但不一定适合他。同样,身边的人的对自己有期待,就会有建议,但是,不一定适合你。如果羊每天为了满足你的认同而去吃肉,可能过不了一天就撑死了。
第二点,脱离他人的认同,置身于真正的孤独,独立完成艰巨的任务,给自己来一场成人礼。上次看到倩倩姐去西双版纳旅游,我知道那里的山寨有个习俗,那就是成年的男子得单独杀死一头野牛。当他完成任务时,族里会给他举行加冠礼,将牛头悬挂于树上。这个人才算成年。
所有的成年礼都有这样的结构,告别孩童-远离人群-独立完成任务-重回人群。成长就是一个完整的失去、痛苦、面对、追寻、重获的成长脚本。
而我们也可以举行自己的成人礼,去找寻真正的自我认同,得到一种真正的精神独立。我们可以自己组织一场举旅行,去到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有人说,举行有三种意义:看风景,发现可能,找回自己。最后这种,就是成年礼。
很多人从来不明白,长大在远方。
而我,虽然已经年龄上成年了,但心里上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去突破,我想,我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