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各位大人,你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情景吗?独自一人?我仅存的记忆,是从一家离家不到50米的杂货店。店主叫“十一”,因她生来有11根手指。短短不到50米的路程,是五彩缤纷的梦幻跑道。五分钱一根水果冰棒、一毛一包的果皮丹……都在那儿闪闪发光地等着我。
对一个小孩来说,“买东西”,意味着即将获得钟爱吃物之美好,即便路途上不小心跌了一跤。
那天,我和我的三岁半小男孩经过楼下的小店,买益力多。小家伙眉开眼笑地从店主阿姨那抱过一排酸奶,转身一瞬,脚下踩空了门口的台阶……扑街了。店阿姨打趣:“这么高兴啊?高兴得连路都没看好哇?”旁边路过的人们都一脸好玩地瞅他,呵呵笑着。小朋友观测到大人这些反应后,也没事一样爬起来,抱着酸奶回家了。
这件事,自此成为他津津乐道、重复讲述给人听的素材。
“我和妈妈去买酸奶。我太高兴了,抱着酸奶就……噗!咚!我倒了!”
可是,自己上街买东西?当我们打开这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前,我问他:
“小豚,你可以自己上街买东西吗?”
他连忙摆摆手:“不行,不行。”
儿子,就算你说行,你老母也不放心啊!现在的环境,和我小时候可不一样。九十年代初的小乡镇,小孩可以独立走路或骑车上学,放学时蹲在池塘边捞捞蝌蚪,遇到的大人多数知道你是谁家孩子,路过都少不了“快下雨了赶紧回家”的叮嘱。
如今,无论乡镇还是城市,除了电、水、尖利器物这些绝对禁区,大人,竟也成为潜伏于孩童四周的危险——而这几乎是每位父母的共识。你没看过网上流传的视频吗?一个买牛奶归来路上的8岁男孩被一男人生生掳走!可怕,可怕。
我怎么敢,让他独自一人上街去买东西呢?
贰
林明子的这本《一个人上街买东西》,我们是用“演”的方式来读的。
我在小豚手心里放了两枚硬币,照着美依妈妈的台词:
“小豚,妈妈现在有点忙,你能一个人上街去买牛奶回来吗?”
小豚欣然领命。
到了货架(书架)前,我又变身老板娘:
“哎呀是小豚呀!你要买什么呀?”
“我,我要买一瓶牛奶。”
“好的!都在这里啊,你自己挑,想要哪一瓶自己拿啊。”(指一指书架)
“我要这瓶。”(真的很认真在挑选啊喂)给钱,转身就走。
“啊,小朋友,你忘记拿零钱了!”老板娘追上来递过零钱。
买牛奶的小孩终于完成任务,哼着小曲儿找妈妈去。
小豚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邀请爸爸加入、一会申请轮换角色:这次我来做老板,好吗妈妈?
这样玩了大概四五轮后,我突然想变换一下设置,看看他对不同的情景将作何反应。我,老板娘,在接过小孩递来的硬币后,皱起了眉头:
“这钱不够呀?小朋友,你这钱,不够买牛奶的哦。”语气不自觉地加重了。
一时,方才叽叽喳喳的小孩沉默了。我带着惊讶盯住他脸上千变万化的表情:瞪大眼,小小的下巴现出我第一次见到的凹线,水汽兜不住要往外溢;扁扁的嘴终于没崩住,哇好大一声终于哭出来。泪珠急急地大力地砸在床单上。
这一场哭,6分钟有余。
心疼之余,我快速自检刚才的语气——那种居高临下的睥睨,是他从未遇到过的不友善。等孩子心情平复下来,我试图说服他再来演一次。
依然是我演老板娘,接过钱来:
“小盆友,你这个钱不够买酸奶呀。……嗯,你要不要回家去拿?还是让你爸爸明天带回来还我?没关系,我认识你爸爸 ,你回家跟他说,记得明天过来还给我,就好啦。”
小孩想了想,选第一种方案。于是这个游戏得以继续进行。
可我再忘不了孩子当时的表情。我知道,比起“买东西发现不够钱”的窘况,他今后一定会遇到更委屈、甚或羞耻的时刻;而我,那时很有可能不在他身旁。将来当他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顿,我无非希望他会有灵活的、韧性的策略;我还希望,在他的选项中,其中之一是他能来找爸爸妈妈,倾诉一下、商量一下。
叁
有一次和一位基督徒朋友长聊,她问我:“你相信人是本善、还是本恶?”作为父母的我们,希望给年幼的孩子呈现一个善的世界,那关乎某种信念(belief);另一方面,我们从自己的经验所得知、也觉得有义务稍微提醒他们: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安全。
我想起小豚捧着益力多跌倒在街上的那天,路过行人脸上的表情,给予了他某种小小的信念保证。所以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让这世界变得美好些呢?哪怕就是给身陷囧境的人,一个淡淡微笑?
小S是个不错的样本。她说,送女儿上学路途中,因为不知道要跟其他妈妈聊些什么,就只好不停地微笑;人家也会对她笑回来。我猜,即使那天出门前因为孩子磨蹭发了顿脾气的妈妈,因为这一来一回的笑,这天也许会比较好过一点。
行为疗法相信,肢体动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感受和想法。牵起嘴角、对他人微笑并收到回馈,不正是疗愈你发完脾气后又急躁又歉疚的情绪吗?不就是最简单的教养范本吗?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
没什么事儿。
当时被那位朋友一问,我想了想:善恶参半,五十五十吧,哪有什么纯粹百分百。真是中庸的答案啊。对于“恶”,父母不可不戒备;而善,源自于人们“认识”、人与人之间是有关系的;反过来,人跟人之间“善”的关系,增强了幼儿内在的力量。
我想,林明子一定也是抱着对这种关系百般珍视的心情,才画下故事里头这样的街景、人们活动,乃至小猫小狗的。这种关系,萌发于小孩子第一次、一个人去三条街之外买牛奶的经历,以及对世界的观感;这种关系,奠定了他们未来能有多大的信心信念,走去更远更远的地方。
肆
主人公美依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豚哥儿坚持要改成7岁,因为他觉得要七岁才够大)。虽然她的妈妈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但是美依的同龄人阿友却是难以置信的:
“你一个人?去买东西?”
美依当然完成了任务。但是这过程中,她历经了多少次心情的跌宕?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在一个5岁的孩子眼里无异于一场英雄征途,关卡重重。这些忐忑,都经由画面,说了出来。
因为共读中的这个小小意外,我对这个绘本有了又一个角度的观看。我发现,一页页纸张的呈现,处处是对小孩子美依的心理图景理解、共情。林明子这样优秀的绘本作者,功力凝聚在此。于是,随着林明子同理小孩子的视角,体会蕴藏在画面语言里的叙事张力,成为我下一步的读图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