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群,活在,用自己的理性编织的,童话故事里的,大龄女青年。
事情的起因是,我去邮局寄了个快递,收件的阿姨看我单位不错,突然兴起问我,身边有没有年纪相当的单身姑娘,想要介绍个对象。我左思右想,只回了句,我不清楚她们的私事。
身边的姑娘,七个有六个都仍是单身,年纪小的二十三四,年纪大的三十五六,不温不火的有之,像热锅上的蚂蚁的也不在少数,并不是我对她们的焦急视而不见,也不是我怕惹那是非,才自扫门前雪,不愿搭个桥,而是因为我知道,这一场好意,注定是会失败的。
单位大叔大妈较多,也十分热情,这几个姑娘,自然都相过亲,少则一两次,多则十一二次,但都没有一次成功的。我不是当事人,不清楚媒人们牵线的质量,只是从姑娘们口中大概听出,都是她们不满意在先。“我觉得不太合适”,“如果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完美的,自然可以考虑”,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说辞,也几乎是她们这几个人拒绝相亲对象的通用理由。
几个月以前,A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还不错的对象,男方个头高挑,长相没得说,为人处事也算是个高情商分子,自己还有点小买卖,有房有车,活脱脱一个高中时代的理想追求者。A初见其略有好感,但认为男方学历与之不够匹配,我好心劝道,只要价值观相符,有共同语言,个人素质合格,其实学历就是一张纸,不会成为俩人婚恋的障碍。A略有纠结,但一时间好感占了上风,愿意先接触着看。结果没几日,二人便分道扬镳。A坦言,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不合适,但学历还是成了她心里过不去的坎。
A秉持了和当今大部分追求人格独立的大龄女青年一样的论调,声称,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不如不结。所以,她近四十,时间没有让她手忙脚乱到“将错就错”,反而让她越来越挑剔。
同样境况的,还有H。H是我多年来的朋友,我很了解她的情况,也了解她每一次恋爱和相亲的经历。坦白说,H的个人条件并不好,长得不漂亮,也不注重外表,性格还有点孤僻,家庭关系也不算和谐,眼看着三十岁了,家里安排了无数次的相亲,小县城的姑娘,本来资源就少,她要么是不相,要么是看不上,气得她爸妈直骂,“也不看看你自己什么损塞,全县的人都配不上你!”当她和我哭诉这句话的时候,我是觉得挺扎心的,不仅因为她的家庭关系让我觉得压抑,更因为,我不清楚这个一直执着于寻找爱情的姑娘,到底值不值得拥有爱情。虽然说每个人都拥有追寻爱情的权利,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得到爱情。而H却错过了她唯一一次可能收获爱情的机会。
H跟我说,相亲能有几十次了,并不是每次都不满意,至少有那么一次,她是动了心的,“从那以后我都再没有过那种像爱情的感觉。”那个相亲对象不错,人长得帅气,也懂得浪漫,“他那会还总骑着摩托车带我去兜风”,我不确定他是否对H有好感,但至少他接受H的不完美,并且表示愿意和她相处试试,而且也尽量做好一个男朋友该做的本职工作,可惜H却没有把握住。“我不知道那会怎么了,就是不想谈恋爱,就是想分”,所以,他们就分开了,所以,当H看见他结婚的照片,悔不当初,所以,他在无形之中成了H寻找男友的标杆。
如果非让我给H的行为下一个定义,我认为那就是单身多年造成的“矫情”,自以为自己已经适应并能驾驭单身的生活,秉持着“单身至上”的高贵理念,享受着“独身主义”的价值蛊惑,最终和可能的幸福失之交臂。我不排斥单身贵族,不否认独身主义,只是那一切应该建立在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生活能力,和确实没有合适的对象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前卫思想,硬生生别开一段原本可以很幸福的恋情。
“合适”不等于“完美”,都说爱情不能“将就”,事实却是我们把“将就”这个词滥用了。我不否认对爱情的执着,但我也不认为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算是“将就”。当我们用所谓的“理性”与“标准”去审视和筛选对象的时候,那已经不再是爱情了。我们用我们的理性和标准摧毁了爱情,却大声疾呼这世道已找不到爱情。
相比之下,S就显得睿智得多。S和N算是自由恋爱,相处了一年多,俩人因为房子的事分手,S坦言,房子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她觉得N配不上她。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辗转数月,二人重归于好,在这期间,S和N都各自又相了几个对象,仍觉得彼此最为合适。我笑着打趣,称他二人毕竟还是有感情基础的,S却说,只不过是因为,在这个小城市里,再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我不觉得她的态度是一种将就,二人在一起时嬉笑怒骂、如胶似漆,丝毫不显得生分,不难看出,彼此仍有感情。而当初分开,只不过是“心有不甘”在作祟,S觉得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所以宁愿舍弃一段感情,去寻找看起来更好的归宿,而当尝试过后才发现,现实世界根本没有那么多“完美”的选择,S说,“我在挑他们的时候,其实他们也在挑我,我必须要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值什么价,能给对方什么。”无比现实,甚至残忍,但我们仍不得不承认,爱情就是一个等价交换的买卖,没人能漫天要价,坐享其成。
G是在我看来最幸运的人。她和男朋友从高中恋爱至今,少说也有八九年的感情,家里一直不同意,称他家庭条件不好,配不上G,且二人如今异地,地北天南,家人更是做足了给她相亲的打算,隔三差五就拿事说事,而G始终不为所动。G有时也说,如果是在今天,肯定不会选他,但终究放不下将近十年的感情。
像G这样的情况有很多,那些年少时期积累起来的情感,等到我们进入社会以后,总是能透过爱情的表面,看到一丝丝瑕疵。刚好的太少,在很多姑娘眼里,她们所选择的男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看上去似乎都并不满足“金龟婿”的完美条件,但他们手中仍握有一件利器,那就是爱情,是在纯真岁月里培养起来的最脆弱也最坚固的感情,是唯一能抵挡这世俗,带着他们走下去的武器。这不是对于爱情的神化,而是基于爱情而生的执着与信念。而如今,不是岁月让我们不能再被轻易打动,而是阅历积累起来的理智麻痹了我们,我们不愿也不敢再去追随自己的内心,毫无顾忌地爱一场,如此,便也失去了爱情。不得不说,像G一样的姑娘是幸运的,在年少时,还不那么世俗化和标准化的世界观里,爱情才得以占山为王。
我并不觉得所有单身大龄女青年都应该放弃自己的标准才能找到爱情,我只是想说,那些仍对爱情抱有幻想,不甘心孤独终老,又不肯屈尊将就的人,可不可以暂时放下那些近乎苛刻的标准,给“差不多”的人一个机会,也给爱情一个机会。而假若此生伴侣标准至尚,也就别再强求爱情。如此,当我们过了受独身主义蛊惑的年纪,才不会发现自己老了老了,却始终没个伴儿,才不会因为追求爱情而终究失去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