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民学心理学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有的家长自从成了妈妈,就整天活在过度的担心害怕之中,担心孩子会受到危险,担心孩子的行为会出现偏差。她们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她们看来,孩子离开母亲的每一秒钟,都可能遭受不可逆的心理创伤,自己的任何一个疏忽,都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太大,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起点,她能教给孩子的,就是从小去拼,使劲拼,玩命拼,发挥到极致!
一些家长会抱着计算器计算孩子每次的考试分数,绘制其在班上和年级的名次及走势,并且推算他考进本市重点学校概率有多大,称其为数据化管理。
一旦发现概率不大,就会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恨不得门门都能全优,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从此被榨干,恨不得每天拿根小皮鞭跟在孩子后面,时刻督促。
美其名曰:不吃苦中苦,怎成人上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然而孩子呢?孩子每天忙得跟陀螺一般,苦不堪言!
但是,在妈妈的焦虑下,孩子必须得拼啊,不拼怎么能进好学校?怎么会有好的未来?拼就一个字!
初衷是好的,然而还是出了岔子。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缺失的父亲”。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心理学家也会告诉你,适度的焦虑能激发人最高的心理动机,获得最高的效率,然而,效率和焦虑呈倒U结构,过高的焦虑,只会将你压垮。
孩子的失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外的,表现为叛逆,反控制,跟父母对着干。一种是对内的,他们深深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是自己的问题,将家长的焦虑和控制深深地内化进了自己的潜意识,他们以无声的方式折磨自己,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吞噬自己的自尊感,变得悲观和自我否定。
后者,因为往往更难被父母所察觉,因此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越大。
中国式妈妈焦虑的根源在于她们永远没有弄清楚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她们过多地预判和干涉了孩子的未来,难能豁达。又容易将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体现到日常与孩子的交往中,于是有了那么多输不起的孩子,有了那么多得“空心病”的孩子,有了那么多的巨婴和妈宝男……
在西方父母的思维里,他们更多地会认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两代人之间可以相互扶持,但是彼此独立。
而在很多中国父母的思维里,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不仅要为你的过去和现在负责,我还要为你的未来埋单。所以,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要听我的,不能有丝毫偏差。
可终归,你是你,他是他。
你终归不能代替他去经受成长,也没有能力去为他扫清所有的障碍,去替他承载他必须要经历的孤独和无助、恐慌与痛苦。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生活。
不管我们的孩子以后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组成一个怎样的家庭,贫穷抑或富有,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
真实的生活里,不仅有一帆风顺里的岁月静好,也有一地鸡毛里的绝地反击。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被大人包装好的温室,而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
我想,作为妈妈,唯一能做的,就是收起泛滥的焦虑,仅仅以陪伴的姿态,选择适度地放手,只有妈妈豁达不焦虑,不过分越界干涉,善于发现,发现孩子感兴趣或者擅长的地方,缓缓引导,让孩子充分地成为自己,这样才更有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