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称“社恐”(社交恐惧),为什么社恐在陌生场合不敢和他人交流?为什么人们演讲时会十分焦虑?为什么你看到视频里自己的样子、听到自己的录音,会很不舒服?
焦点效应
有一个心理学知识可以部分解释以上现象,这就是焦点效应,是指人们会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人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做过一个实验,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大约50%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但是最后的结果表明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上学时穿了一件特别的衣服,戴了一个特别的配饰,以为同学们都会注意到自己;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摔碎了碗碟,瞬间就会尴尬地脸红,以为其他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一群人看刚刚拍好的合影,会第一时间找自己,检查自己拍的是否好看。
焦点效应告诉我们,虽然你是自己世界里的中心,但你不是别人世界里的中心。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同理,别人最关心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你,你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在社交场合不知所措,以为自己的穿着和形象不好,或者担心自己说错话,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发现,于是渐渐地就变成了“社恐”。其实哪有那么多人关注你,即使有人注意到了你的尴尬,那也是一瞬间的事,对方很快就会关注别的(尤其是他自己),哪有功夫一直花心思在你身上。
有一次上课,在休息时间,一位学员走过来对我说:“李老师,你有没有注意到我有什么地方很特别?”我愣住了,心想他刚才在课上的表现挺好的,没什么大的问题。
他接着说:“你看我右手的小指,因为一次事故被截了一小段,因此比正常的小指要短一点。”我仔细观察,才注意到果然如此。他说:“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在社交场合、以及公开演讲时,特别害怕别人看出我的这个身体缺陷,越害怕就越焦虑。”
这就是典型的“焦点效应”案例,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有时候连对方说的重要内容都会忽略,怎么可能会注意到他的右手小指呢?这位学员高估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影响,更高估了自己右手小指的影响。
焦虑的演讲者过分关注自己了
人们在公开演讲时十分焦虑,也是焦点效应的体现,以为观众会注意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看出自己的紧张,会听出自己语言中的瑕疵,会嘲笑自己的错误。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明白,你在听别人演讲时,能集中注意力听其中一半就已经不错了,你只会注意到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至于别人演讲中的问题,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两点,但是很快就会忘记,因为那不是你的课题。
别人在听你演讲时,也是同样的情况!没有人拿着放大镜全程无死角观察你的举动,没有人拿着扩音器仔细聆听你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你大可不必过分焦虑,因为你在观众眼里根本就没那么重要。
为什么听自己的录音很不舒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视频里自己的样子、听到自己的录音时,会吓一跳的原因,我们平时看不见自己的全貌,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头和血肉传到耳朵里的,而不是像别人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听到的,其实后者才是你真实的声音。
于是当你看到自己真实的全貌、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时,会被震惊到,你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一切毛病,进而感到羞愧,但是假设你让别人评判视频和音频里的你,别人很可能就注意不到那些所谓的问题。结论来了:每个人都太在意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社恐们该怎么办?
那么,根据焦点效应的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对自己来说,不要高估你在别人眼中的影响和作用,在社交场合大胆开口,即使你说的不好,甚至说错了,别人也不会在意。演讲时对自己的表现不要过分焦虑,如果出现口误,自然改过来就行,即使说错了话,事后也不要过分懊悔,因为别人可能没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了,也会很快忘记,因为别人最关心的是他自己,不是你。
其次,在和他人交流时,可以主动把话题引导到对方身上,对他的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分满足他的“焦点”欲望。比如,和恋人交流时,让他(她)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有趣的经历、日常工作和爱好等,询问其中的细节。和客户交谈时,引导对方“提当年勇”,说说他的高光时刻、难忘的经历,会让气氛变得融洽,进而促进合作。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用到焦点效应上,我们既要避免自己的焦点欲,同时又要满足别人的焦点欲,这是一种高级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