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很容易感受到电影、小说里主人公的感受,却无法共情到家人尤其是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共情,生活会更美满和谐。
昨晚我参加一个家庭教育线下讲座,举办人就说到了共情这部分,让现场的两个家长来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是“家长”,另一个是“孩子”,然后说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家长”做出最真实的反应,并用语言和动作展现出来,然后让“孩子”体验,说出当时的感受。
“孩子”说她面对“家长”的指责和抱怨时,心里会有很多的委屈、不满、愤怒和生气,因为她感受到的都是“家长”的情绪,而并非对当下这件事的陈述。
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妈妈对他诸多挑剔,他觉得非常委屈,于是他说:“她总是这么多要求,可是我也有要求啊!”这个孩子算得上是表达得相当好的了,他的意思是,妈妈总是对自己要求这要求那,还不断地批评孩子做得不好,可是他自己也对妈妈有要求,也不见得妈妈做得到。
所以我要学会倾听孩子,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个也是需要学习的。
很多家长总是看到孩子表面的行为,并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那些情绪,他们因为年龄小不会表达,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渴望父母能够听到。
这就是家长的共情能力了。
如果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那么孩子的很多行为就不再是问题,而是一种非常可爱真实的表现。
比如,孩子在美食店看到大人在忙着做美食,也想帮忙,可是孩子会越帮越忙,甚至还弄得一团糟,给大人添加了很多麻烦,于是大人就会斥责孩子,让孩子到一边玩,别再添乱。这种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产生不满和委屈,甚至会对劳动产生排斥,以后当家长想让孩子帮忙时,他可能会想起当初大人的斥责,所以就会选择逃避和推卸。
可是如果这时候我们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不是一味责怪和排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们要怎么做,并且给他们安排好做这件事的流程,让他们认真地去做,孩子反而可以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帮手,他们不仅学会了劳动,还懂得如何协助他人。
我们平时看到的所谓的“问题”,其实真的只是按照我们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差,正是他内心的负面情绪太多,不知道如何发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问题”,所以大人的共情真的很重要。
不仅仅是对孩子,其实对自己的配偶也应如此,当然如果要学会如何共情,可以通过冰山图来完成,也可以看《爱的五种能力》,或者是《非暴力沟通》等书籍,里面都有具体的内容,教会我们如何在现实中实操。